从农民到稻种专家 四十年执著“种”出来的专家
张联财家里的墙上,挂着许多稻种标本。
遭遇失败贷款赔钱
引进推广一个新品种,需要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才能大面积推广;培育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十多年的实验。因此,他还要掏钱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再租些地回来做试验田,还要买仪器、请帮工。
除此之外,参加区域试验、参加鉴定评审等,都需要很多的费用。育种研究,如果是集体单位,都是列入科研项目、纳入财政预算,由公家支付;但张联财是个人研究,即使申请国家补助,也必须有初步成果,限制很多,而且补助的数额有限。
为了搞育种研究,他不顾家里的反对,将经营的50多亩柑橘园、20多头猪的全部收入,都投入到研究中,家里实在没钱了,就到信用社贷款。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儿。
搞育种,除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得承担很多风险。1994年,张联财引进了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IR72”水稻良种,试种情况良好,开始在南安码头、诗山、向阳、罗东等乡镇推广种植。眼看长势良好,丰收有望,正当水稻进入破口抽穗期时,强台风袭来,水稻遭遇大暴雨,稻瘟病大面积发作,造成很多农户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遭受沉重打击的农户,隔三岔五地上门讨要损失,有的甚至还挑着米袋,要上门找张家要米。最多的时候,有几百个人,将张家团团围住。“我们自己也是种田人,将心比心,看到别人没饭吃,心里很难过。”十几年前的那场风波,张联财的爱人陈彩玉永远都不会忘记。当时孩子还小,为了搞研究,还负债不少,但将心比心,夫妻俩仍将责任尽量承担下来,把家人值钱的东西都卖掉,还贷款两万多元,赔给农户,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这件事总算解决了。
“当时一个劳力,一年的收入也才两三千元。两万多,可以建一座大厝了。我们整整好几年没缓过来。”陈彩玉笑着说,生气的时候,也骂他,为什么不安安分分种地,够吃就好了,为什么搞得全家都这么累。
- 2012-11-15以妻为眼以歌为伴 失明丈夫走出阴影重“见”阳光
- 2012-11-14晋江英林一养马场65岁“老头” 58年牧马情缘
- 2012-11-14泉州女学先河 培英女校晚清"美少女"照微博热传
- 2012-11-14民间艺人从容吞火吐火 现场村民阵阵惊呼喝彩
- 2012-11-13华大24岁研究生微博淘金月入千元 粉丝超41万
- 2012-11-13华大学子驾驶自制赛车闯关 最高时速达1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