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晋江密码”之二:“政企互动”助推晋江经济升级
[1989年,在不少地区对私营企业断水断电的情况下,晋江则选择继续“护花”,将联户集资民企纳入集体企业或港资、合资企业加以保护,戴上“红帽子”或“洋帽子”。 当年,企业数激增至4000多家 ]
春节刚过,晋江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一期精益管理研讨培训活动又开始了。
“参与的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主,”一位市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邀请恒安、安踏等标杆性企业管理者跟专家现场答疑,组织参观精益管理生产模式。这种现场参观和现身说法相结合的模式,让企业主们感受到管理上的差距,认识到管理真正能够产生效益,对他们触动很大。”
对于晋江市政府领导而言,立足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实际,积极推广“精益管理”,引导企业用管理降成本、向管理要效益,这是眼下晋江 “政企互动”的一项重要工作。
“政企互动”的涵义,在晋江是这样被解读的:政府力图以超前的眼光,来把握发展大势、经济趋势和企业态势,理清思路,制订战略,引领发展,既要在企业后头推波助澜,更要在企业前头因势利导,还要礼遇企业家做好企业拎包人。
过去三十年,晋江经济腾飞主要依靠市场经济、民营经济的充分发挥,但同时也正是因为晋江有良好的“政企互动”,才得以让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活力更充分地迸发。
推波助澜与因势利导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摸着石头过河”,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出台“土政策”,到后来提出“质量立市”、打造“产业集群”和“品牌之都”、“资本运营”战略、“精益管理”战略,晋江市政府通过一届为一届打基础,一年为一年添后劲的“政企互动”推动晋江经济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后,凭借侨胞的支持,晋江的小作坊、小加工厂、小贸易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1983年,当时的陈埭公社已办起各类社队企业300多家,一时姓社姓资争论剧烈。在当时福建省主要领导项南的支持下,1984年,晋江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
1989年,在不少地区对私营企业断水断电的情况下,晋江则选择继续“护花”,将联户集资民企纳入集体企业或港资、合资企业加以保护,戴上“红帽子”或“洋帽子”。 当年,企业数激增至4000多家。
“‘戴帽子’使我们这些企业没有受到波折,才会有90年代初恒安的异军突起。”恒安CEO许连捷说,“当时我们的土地政策是非常模糊的,地方党委就冒着政策风险,给了我们十亩的土地,解决了企业发展难题。”
90年代中期后,晋江市政府敏锐地从恒安、七匹狼等企业创品牌的举动中意识到买方经济时代的到来,正式提出“品牌立市”口号,并在此基础上于2002年进一步提出打造“品牌之都”的口号。
“当时晋江拿到了四个中国名牌,我们就做了一场百万现金重奖品牌企业的晚会。配套政策出来后,还组织了一些论坛、讲座等。政府的最大作用是把国内外顶尖专家请到晋江来,后来我们很多品牌的成功都和这些策划专家离不开。”晋江经济贸易局副局长林永红说。
至2007年,晋江已经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品牌之都”。但光有品牌还远远不够,晋江的企业大多为家族式企业,为进一步明晰企业产权、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2001年初,晋江在福建率先成立上市办,推出“双翼计划”(品牌经营、资本运营)培训班。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企业上市,2003年,时任晋江市委书记龚清概带领48位企业老总到北大参加学习,引起轰动。红桥创投董事长吴火炉当时作为亲亲股份的董事长参加了学习,他对此举深有感触:要发展,企业家先要解放思想,“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 2012-11-28晋江举办产能对接会 6家品牌企业本地找代工
- 2012-11-13晋江前9月水产品产量近16万吨 总值15.08亿
- 2012-11-10晋江产业发展规划汇报 做强优势壮大新兴产业
- 2012-11-07福建县域经济评价结果揭晓 晋江连续19年蝉联第一
- 2012-11-06晋江民营经济稳步发展 前9个月工业产值2044.5亿
- 2012-10-30前9月晋江陆地港进出口额3.52亿美元 形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