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木偶头戴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传承人萌生去意
提起传承的问题,陈新民只能无奈地笑笑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闽南版3月26日讯(记者 吴月芳 田米 文/图)上周五深夜,泉州市区中山路马坂巷里,泉州木偶头戴第四代传人陈新民坐在桌前,蘸着牛皮胶,熟练地将加工过的铁线固定在刻好的纸板上。面前的木头架子深处,藏着祖上留下的制作木偶头戴的模具,只是上面已沾染了厚厚的灰尘。这些年,因为利润微薄,且年纪大了,难以承受木偶头戴的长时间精细制作,他已逐渐放弃了木偶头戴制作,转做佛像头戴。
2010年11月便入选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木偶头戴工艺,传承人却萌生去意。
与木偶头戴类似,如今,因为传承问题,许多传统工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陈新民叹息:“‘工’字不透头呢!”道出了众多泉州传统手工业者的无奈。
利润微薄后继无人
传承人的艰难抉择
晚清时,陈新民的曾祖父陈乌库以制作布袋戏木偶头戴维持家中生计,因制作精美,逐渐声名鹊起。后来,陈乌库将技艺传给三儿子陈天波,他所制作的木偶头戴在上世纪30年代末颇受欢迎。据说当年木偶头雕刻大师江加走,就特别喜欢用陈家的木偶头戴。
上世纪,受“破四旧”运动的影响,陈家工艺一度中断。木偶头戴模具等,还是因为藏在炉灶石缝中,才得以保存至今。陈新民的奶奶告诉他,那时候有人找到他家定做头戴,奶奶只好窝在被子里,偷偷干活。
爷爷离世前,用毛笔写下木偶头戴的所有资料,包括26个行当的名称,如皇帝、宰相、元帅、先锋、凤冠等,以及不同帽子的不同款式、尺寸。奶奶一直坚持做到80多岁才收山,说是为了不辜负四面八方找到他家来的买家,更是为了传承祖上传下的这门木偶头戴制作技艺。
陈新民是陈家第四代传人,年近六旬了,做精致小巧的木偶头戴已不像年轻时那样轻松。现在,逐渐以佛像头戴为主,因为制作相对简单,而且有比较广阔的市场需求。木偶头戴,做得越来越少了,年纪大的做不了,年轻人也不愿学。陈新民夫妇说,现在,即使是蓝领工人每天的报酬都不下150元,而手工业劳动者每天的营收甚至达不到这一水平。
- 2013-03-08寻访泉州传统手工艺 南音琵琶富有地方特色的乐器
- 2013-02-14传统手工艺品节日受欢迎 “老玩意”市场红火
- 2013-01-11弹棉工艺看似简单内藏玄机 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 2012-12-28泉州传统民间手工艺 糖画可观可食的甜蜜手工艺
- 2012-12-07泉州手工艺青花瓷首饰 传统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 2012-11-16寻访泉州传统民间手工艺 精湛卓越的木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