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闽南文化节:泉州共一轮明月 唱百代乡音
《陈三五娘》让濒危剧种重现剧坛
梨园戏历史悠久,现存有关梨园戏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著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的《上傅寺丞论淫戏书》,刊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的《荔镜记》是现存有关梨园戏最早的印刷品。
提起梨园戏,许多新老戏迷都会想起《陈三五娘》。
1953年,经中央文化部批准,建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梨园子弟重新聚到一起,开始了梨园戏的抢救、薪传、研究、发展工作。翌年以整理上演的传统名剧《陈三五娘》等参加华东戏曲汇演,一举夺得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舞美奖、乐师奖,苏乌水等四名演员获一等演员奖,从此,这一濒于灭绝的剧种以古朴优雅的姿态重现剧坛;1955年,该剧又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本奖;1957年,电影版《陈三五娘》问世,进一步扩大了这一剧目的影响力。从此,“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梨园戏以其古老典雅的风姿,蜚声海内外,在中国戏曲界赢得了卓著声誉,也引起国内及港台地区文史界、戏曲界的广泛关注。
“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美丽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脍炙人口的泉州梨园戏《陈三五娘》演出本,戏文增加了元宵赏灯、陈三磨镜、夜奔泉州等情节,美丽的传说不断丰满起来。
《陈三五娘》是“小梨园”流派的经典之作。这一流派形成于南宋时,当时许多皇室成员定居泉州,他们的府邸里大多有供私人娱乐的“家班”。南宋灭亡后,这些皇室的家班流落民间,便形成了梨园戏的一个流派。小梨园流派是梨园戏艺术水平最高雅的一个流派,风格典雅缠绵,表演细腻精致,保存了许多明朝初期的南戏剧目。
相关新闻
- 2013-05-24闽南元素融入异域色彩 东南亚31件文物受关注
- 2013-05-24近50件台湾藏品抵达泉州 见证闽台文化一脉牵
- 2013-05-23近50件台湾文物抵泉州 闽南特色彰显共根同源
- 2013-05-22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特刊 宗教之世界开放之泉州
- 2013-05-22闽南文化:五祖拳里话千年 禅武合一少林风(图)
- 2013-05-21闽南文化世界流传 31件海外藏品抵达泉州参展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