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上泉州人 走进泉州市第六批援藏工作队
米拉山见证庄严使命,尼洋河流淌不尽汉藏情缘
对大多数泉州人来说, “工布江达”是陌生的;但在工布江达,“泉州”这个名字却十分响亮。
工布江达县境内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矗立着“雪域之舟”西藏牦牛石雕像,石雕的底座格外醒目地刻着一行红字——“福建泉州市援建”。在这座藏民心中的神山上,它是唯一的标志性建筑,它和流淌不尽的尼洋河水一样,成为永恒的历史见证,见证着泉州市援藏干部在这里的奉献,也见证着汉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泉州援藏干部把相隔万里的两地人民紧紧相连,这里的藏族同胞对泉州充满了感情。
“长期在高原工作的人,心脏会变大。我们把这颗心称为‘高原心’。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每个泉州援藏干部在这里都是一张泉州的名片,我告诉队员们,在这儿工作,心里要装着万里之外的家乡,还要装着工布江达,所以我们的心会变大,这是一种情怀。援藏岁月,是肩上的使命与藏族同胞的期待拉动着我们奋进的脚步!”王进足的言语间激情澎湃。
第六批援藏,恰逢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不久,对口支援力度加大,援藏工作在政策、资金和人员上都有了更加充分的保障。“我们希望抓住发展契机,把工布江达打造成雪域高原的一颗璀璨明珠,让藏汉同胞看到中央援藏方略实实在在的成效!”王进足心里装着的,远比他淡定的外表看起来要多得多。
高原无脚的风,跑不过泉州汉子们的心!
太阳不老,人却转眼就老了
王进足是泉州市第六批援藏工作队的领头人,由第五批援藏干部期满转任工布江达县县委书记,是迄今为止在工布江达工作时间最长的泉州市援藏干部。高原之恋,他苦乐在心。
记者团进藏时,在林芝机场见到了王进足,亲自来接机的他为我们献上哈达、热情地握手。他满是老茧“铁砂掌”般的手触发了记者的好奇心。“高原高血压,没办法,降压药吃多了,回去就好了。”细心的他看出了我们的疑惑,自言自语般一语带过。
援藏六年,王进足瘦了40多斤,46岁的他两鬓花白,连年的高原生活让这个原本强壮如牛的闽南汉子满脸憔悴。
在泉州援藏队部会议室内,摆放着一张2010年进藏第一天福建省55名援藏队队员的合照,张朝阳打趣着要我从照片中把泉州援藏队的8名队员找出来。这项简单的“任务”却让我犯难了。黑了、瘦了、老了、沧桑了……找不出什么更准确的词汇来恰如其分描述他们三年来的变化。“太阳不老,人却转眼就老了。”张朝阳语调轻缓。在年均日照时间长达2016小时的小县城,这8个泉州汉子如今的脸上已是清一色的黝黑与高原红,他们的面容被高原粗粝的风磨锉着,模糊了年龄的轮廓。
王进足说,泉州援藏工作队8个人,平均年龄不到42岁,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每个人都不容易。王进足家里,父亲、母亲、岳父、岳母四个老人的年龄加起来有328岁,六年前,时任洛江区政府副区长的他确定援藏后,亲人们忧心忡忡,母亲因此大病一场。2010年援藏三年期满他决定再干三年,家人都无法接受,临行前,年迈的母亲再次泪流满面。“我是忠心耿耿,孝心忧忧啊!”援藏六年,他难尽的孝心,只能化成建设边疆的耿耿忠心。
张文贤进藏后半年父亲去世了。“谁能料到,进藏前父亲为我送行的那个拥抱,成了此生他给我的最后一次拥抱?”提到父亲,平时幽默风趣的张文贤潸然泪下。
陈金忠进藏后,妻子怕家里不安全,嘱咐女儿不要告诉外人爸爸去援藏。女儿拍着胸脯对她说:“妈妈别怕,有我在,现在我是爸爸,您是女儿!”
王明元援藏时,女儿还在上幼儿园,是8个队员中孩子最小的。每天往家里打电话,女儿拿起电话的第一句话总是问:“爸爸你要回来了吗?”
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林明清援藏期间得知妻子身患红斑狼疮需长期住院治疗,无法在身边照顾的他,只能通过每晚的网络视频通话陪伴安慰妻子。
……
对很多人而言,进藏意味着高原反应和随处可遇的危险;而对援藏干部而言,最难的却不是这些。每当暮色四合,一溜平房, 8间单身男人宿舍,8个泉州汉子在各自院子的一方天地里,望雪山观星宇,盼望着环绕县城的山头从青山绿黛变成皑皑白雪,他们知道,等山上的雪一直积到山下时,就是回家过年的时候了……每个夜晚,四周的山像一艘艘起航的轮船,载着8个泉州汉子浅浅的似睡非睡里的梦,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
“在无数高寒缺氧、辗转难眠的夜晚,以孤独为纸、历练为墨,手执希望,三步一长头。以诗歌书写西藏情缘,更多的是一场自我精神意义上的朝圣……三年的藏地生活让我逐渐明白,其实,西藏并不遥远,最遥远的是我们那颗难以归属的心。”这是王明元在他去年出版的诗集《雪谷的心跳》中的自述。诗集里的作品以他和7位队友的援藏经历和感悟为题材,大部分作品是他在高原缺氧失眠的夜晚完成的,他把这样的写作看成是对自己心灵的洗礼。
“头前的路不知多长多呢苦/看不着走着一步算一步/雨水那落已经沾湿阮衫裤/这阵风只是乎阮的心更加坚强/成功的背后抹哉有多少苦楚/阮选择的路一定坚持到成功……”每个泉州援藏队员的手机里都有这首闽南语歌曲《坚持》,他们把它视若队歌,茶余饭后,大家都喜欢哼唱这熟悉的曲调。
援藏生活虽然艰苦难熬,可是,8个队员以苦为乐苦亦甘,用快乐援藏的精神互相影响和激励,用豁达乐观的积极态度去面对艰苦、克服困难。“可以说,这三年,是我们泉州援藏‘兄弟连’在工布江达这片热土上创业、奉献的三年,也是我们愉快、平安、充实度过的三年。”王进足的话语里,带着欣慰,也带着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