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探秘惠女服饰起源 是唐时遗风还是疍民风情?

qz.fjsen.com 2013-07-26 10:37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头巾上有精致的刺绣

[崇武山霞]

清末至20世纪20年代 梳大头髻,用于结婚,或是喜事外出、做客。髻插有各种银制品的花:髻模1个、扁白1支,头尾档(不一样)2支,上下股二式各4支,匾1支,福字2支,蝶匾1支,梅花带链2支,银筷子1支带3条链仔,还有各种颜色和式样的绒仔花。整个头部插得满满。同时还用1条5尺长的黑料丝巾从髻边向背后垂下至衣沿。巾的两头用3寸宽的黑帛仔布接着,并让缝纫匠用绿色丝线车缝各种花纹和图案,此为盛装打扮。

便装发型没有插那么多金银制品和多种绒仔花,头上要盖一块用黑帛仔布做面,糊一层黑粗布做里,合成一片,折成长方彩罩(大约1尺长,8寸宽,畚斗一样的头篷)套在头顶,一半伸出额外;头顶上同样用黑帛仔面布做成像羊角一样高尖三角形的2块,插在髻上,尖尾上缝着半寸宽红或水红织带(逢丧事用绿色或黑色)。在娘家或是丧偶的,平常不梳髻,不插首饰,拢发,头上用黑巾包上一半,俗叫“扎贝只”。

20世纪30至40年代 梳“目镜头”髻,比前期简化,插饰与前期相同。婚后回娘家多数包花巾。生小孩后住夫家戴巾仔(即黑头篷)。只有老年人头上的黑帛仔布罩改短一点。到傍晚,布罩可撤掉,用骨制的长弯梳,把头发梳住。这时期的少女打扮是穿黑花纱衫、黑布宽折裤,盘辫或扎单垂长辫,辫尾扎红绒线。

20世纪50至80年代 梳“螺棕头”。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头后梳一个接近长方形的横髻,插上1至3支银制的梅花和1至3蕊绒仔花,头中插一两个塑料弯梳子。冬天盖1条5尺长的黑料丝巾(与上两辈相同的),两头仍像过去用绿线缝出各种花纹和图案,叠于髻的两旁耳朵后,有时再包上花头巾;青年人或30多岁的人,没有梳髻,而是剪短发或是梳2条辫子。用1尺来长的铁线折成小弯形,用黑色羊毛裹成“辫子”,套在头上,向两耳边垂下,然后包上花头巾,使花头巾向外稍展着,以通空气。额头上的头发处,插上三个三色(红、黄、绿)弯形的塑料梳子,紧接着是插上一块用钢丝串上各色小珠子折成的“万”字花匾子,然后再用金黄碰纱,扎成一朵蝴蝶花。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