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惠女服饰起源 是唐时遗风还是疍民风情?
多彩的头饰透出朴实之美
观点二
唐将南逃,引入贵族遗风
■依据:服饰风格有三,袖套长短不一
■讲解人:李双田(小岞镇居民)
对于惠女服饰的起源,我只能从以前村里老人讲述的传说故事中探得只鳞片爪。据老一辈人说,惠东这一带人的祖先,其实是唐代李世民的一位部将,在李世民生前十分受重用,但后来在武则天时期遭到迫害。于是,这位将军便携家眷,沿着海路逃难到了当时还是封闭海岛的小岞,并把小岞建成自己的“小王国”。
唐将家族入住小岞后,随之而来的还有唐代的贵族遗风,其中也包括贵族服饰。当时唐将把女眷分为三等,即娘、娴、婢三类,她们的着装打扮也各有不同。后来随着唐将家族的开枝散叶,这三种服饰也向外传播,并与当地风俗习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最初惠女服饰的雏形。
通常所说的惠女服饰,存在于泉州惠安县东部的崇武、山霞、净峰、小岞四个乡镇。小岞、净峰这一带传承的是“娴”装,有百褶边裙,有贴背,有凤冠鞋,展现的是一种古典美;崇武、山霞一带则是“婢”装,早期没有贴背,装束较为朴素,显露的是一种自然美。
而泉港后龙一带妇女的着装则存在“娘”装的演化,即衣服和裤子都是红色的,彰显一种富丽、华贵。
后龙妇女的袖套一般较长,因为她们属于“娘”级,平时不用干活;与后龙相比,小岞、净峰一带的袖套则稍短;而崇武、山霞一带的袖套是最短的,这是由于当时不同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当然,娘、娴、婢服饰之分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而在现代,服饰里面隐含的这种等阶之别早已不存在。
唐将南遁,为惠东地区带来了唐代贵族遗风,这在头髻上也可窥见一二。惠东妇女的大头髻非常复杂,根本不可能是民间的产物,而且衣服上的滚绣,裙上的褶边、刺绣,都透露着这样的信息。
相关新闻
- 2013-07-2580后惠女开客栈展示风土人情 推广家庭旅馆带动旅游
- 2013-05-18《惠女阿芳》亮相沙龙 通过漫画传承闽南文化
- 2012-10-28泉州多种元素惊艳文博会 吸引摄友镜头成焦点
- 2012-08-26惠女精神穿“新衣” 服饰变迁露肚脐意外成特色
- 2012-07-0520位惠女造林护林40余载 荒滩筑起“绿色长城”
- 2011-12-22老人收藏百年惠女服饰 从清末至今各个时期都有
- 2011-10-26崇武老裁缝钟情惠女服饰 入行40年传承民俗文化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