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印度教石墩藏身古玩城无人识 被凿成石臼
泉州印度教兴于元毁于元
据了解,泉州在唐代便是全国四大港口之一,当时就有大量的印度人涌入泉州,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港口优越位置的日渐突出,来泉的印度人在元代更是达到顶峰。他们在泉州安家置业,同时将印度教的信仰扎根于此。
印度教又称婆罗门教,泉州最早的印度教寺庙建于元朝,民间称之为“番佛寺”,《晋江县志》及《泉州府志》皆有相关记载。寺庙建在池塘中央是印度教寺庙的一大特点。在泉州中山花园和旧车站交界处附近有一处“番佛寺”遗址,附近的池塘现今已被分割成多个水池,有的则填成平地,但仍有一个池塘就叫“番佛寺池”。
元、明更替之交,由在泉州的波斯人的组成的“亦思巴奚军”割据泉州并插手福建政治。10年战乱对泉州破坏极大,战乱毁坏了多所伊斯兰教寺庙、基督教堂及印度教寺庙,包括“番佛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泉州城区曾出土和发现大批印度教石刻,包括毗湿奴石像和湿婆神石刻及许多寺庙建筑构件。此后,泉州便很少发现印度教文物。此次发现的莲花瓣石墩与典藏在泉州海交馆的一个石墩几乎一样,海交馆内还有5、6个与之相似的石墩,据悉,这批石墩已收藏了90年了。
刘志成表示:“此次这个元代印度教莲花石墩的发现,再次证明了元代印度教在泉州的盛行,为研究当时来泉的印度人和印度教提供了实物对象。”
相关新闻
- 2013-08-05泉州德济门遗址:古城门残垣讲述700年“城事”
- 2013-07-31渔民金门海域捞起“战锣”? 或见证明末海战
- 2013-07-25废墟中淘到唐宋瓦当 对研究泉州建筑文化有价值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