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福见惠安•乡贤有为|何奔:大医精诚 护佑“心”的生命

2022-11-16 07:29:27 黄雨昕 林杰 陈秋红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记者采访何奔教授母亲施玉贝女士(右一)。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书香门第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何奔祖籍惠安县辋川镇峰崎村,他的父亲原是泉州师范学院讲师,上世纪60年代初学校院系调整后,为报效家乡回到惠安,在素有“闽南三大侨中”之称的惠安荷山中学担任英文教师,母亲则在荷山小学任教。何奔可谓出生于书香门第,何家曾被评为福建省“教育世家”,从小随父母以校为家的他,在“侨校”荷山校园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成长。

1980年,何奔参加高考并获得了理想的成绩,在父亲的建议下,他放弃了厦门大学生物系,选择了福建医科大学,从此踏上了学医之路。初入学时,老校长的一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深深印在何奔脑海中。

有了家人和老师的支持鼓励,已经到地方医院工作的何奔考取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1990年硕士毕业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师从素有“东方第一听筒”美誉的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也是咱厝人的仁济医院郑道声教授。在同乡前辈的指导下,何奔奋发图强,认真学习医学知识,把握实践机会,临床基本功得到迅速提升。

干一行爱一行,在接触了医生工作之后,他能深深体会到患者求医都是以性命相托,医生必须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用严谨负责的态度去做好每一次诊治,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折磨。他行医的理念是“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博士毕业后,何奔就留在上海仁济医院心内科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国接受介入心脏病学的正规训练,成为国内最早的几位中青代冠心病介入专家之一。回国后先后出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和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推动与引领了这两所上海滩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大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发展,并使其冠脉介入水平迅速进入国内第一方阵。他年仅40岁即受邀出任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成为当时上海滩最年轻的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带领仁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率先建立惠及浦江两岸数百万人口的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挽救了无数心梗患者的生命。

何奔教授。受访者 供图

工作期间,围绕着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疗优化,何奔带领团队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学术贡献,率先提出“冠心病急性事件链”的科学概念并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以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作为学科带头人,何奔把仁济心内科建设成了国内有知名度、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卫生部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养了一大批国内中青年介入技术骨干。

“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何奔回忆道,无论是刚大学毕业时做住院医师,还是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对临床问题的钻研与追求始终没有松懈。大学毕业到泉州地区医院做住院医师的第一天就做了3个腰穿手术,一夜没睡地抢救了6个重症患者,也因此在第二天交接班就受到老主任说他“是个好医生的料”的褒奖,这个信念伴随他一路走到现在。

“细想起来,在从医的这30多年里,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临床医生,跟所有的医生一样,我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而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同时能够做学问,这也是让我最欣慰的事。”何奔如是说。

“心之所向,万千奔赴。当初给他名字取了‘奔’字,就希望他能奔向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谈起儿子,母亲施玉贝说道。

1   2   3   4   5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