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皇金盖”被村民用来叠围墙
明代志士顾应兰
顾应兰是泉州城内人,明代著名清官顾珀之孙。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位可敬的救灾“志愿者”, 其事迹颇为感人。当时,城内遍处“尸相枕藉”,店铺关门,家家闭户,街上人迹罕见,惟有空气中弥漫着的尸臭味,原本热闹的泉州城,已成了可怖的“死城”。如不及早清理这些尸体,病毒势必继续蔓延,瘟疫将难以抑制。晋江知县邓洪震虽采取措施,收埋尸体,但清理工作极不彻底。
此时,顾应兰挺身而出,自己召集役夫“举蔂梩竹簟”,即用土筐、铁锹、竹席等工具,收拾了一万六千余具尸体,还有髑髅和各种骨头万具。然后分别男女而“邱”之,即掩埋后弄成一个个小坟堆。埋葬的地点,“郡城村落,在在而有”。顾先生还为这些死难者写了一篇充满哀怜之情的志文:“呜呼!在昔盛时,民无菜色,饱暖以嬉,死无所归,则邻里助其葬,有司埋其胔,尔辈何不幸值此时也。”
瓦罐里的遗骸
《闽书》与《泉州府志》有关顾应兰事迹的记述,为我们解开蟳埔墓葬之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证据:
一、他召役夫收拾的一万六千余具尸体,显然是席卷而葬;而那万具各种骨头,肯定要装进瓦罐然后“邱”之,即弄成一个个小坟堆。
二、这是一次性的掩埋工作,所以,使用的器具、坟堆的形状及其材料都会是一样的,这与蟳埔的墓葬完全相符。
三、顾应兰召集役夫收拾尸体时,使用的是铁锹等工具。整个收尸过程也不难想象:整具尸体可以用竹席包裹,然后分别男女埋葬;其他零散的骨骸则不可能用手一件件拣拾,只能用铁锹铲进土筐,装进麻袋,然后运到埋葬之处,先集中倒在一个地方,再分别装入预先买来的大小瓦罐中。这些役夫并非专家,根本不可能去分辨这是人骨还是动物的骨头,他们肯定是见到骨头就铲。这样一来,许多瓦罐中必然会混杂着各种骨骸、泥土和杂物,这跟蟳埔墓葬挖出来的瓦罐中的情况也完全一样。
四、那么,瓦罐里怎会出现各种动物的骨骸呢?这说明了在那场大瘟疫中,连动物也大量死亡了,非常可怕。难怪《梅溪陈氏族谱》的《灾难考》会特别提到,灾后一头牛要卖到十余金的天价。
五、这么多尸体与骨骸是分散掩埋的,以致“郡城村落,在在而有”。蟳埔村外临江的空旷地只是掩埋处之一,别处的墓葬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湮没无存了。
六、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3个大的“皇金”盖,内壁有模糊墨书。其中1个依稀可辨“康熙”二字;另一个上面写着“卒于嘉庆己卯年四月初六日酉时”,并有孝男的名字;还有人在一个“皇金”的下面拣到几枚清代晚期的钱币。这些情况表明,在这一大片墓地中,实际上还夹杂着一些不同时期当地人埋葬的“皇金”,但与上述的事情并不相干。
总之,蟳埔村的墓葬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小矮人”,也不是什么南宋的毗舍邪人、元代的蒙古兵或明代的倭寇;与渔村的“阴公”信俗也没有关系。它倒是勾起一段已被忘却的无比沉重的历史,让我们为之嘘唏叹息。
(作者为泉州海交馆名誉馆长)
- 2011-07-28小矮人墓葬是450年前泉州大瘟疫的遗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