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特殊教育探索新模式 医教结合送教上门
医教结合,为学生拟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核心提示
屋里摆放着电子助视器、放大镜,学习定位用眼,这不是一所医院,而是市盲聋哑学校的低视力康复工作室。
今年以来,泉州市10所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开展艺体、职业、科技等教育,探索、推行医教结合、送教上门等新模式,形成了以市盲聋哑学校为龙头,辐射全市特殊教育教科研工作的格局。
此前,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修订草案)》提交二审。我省拟规定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对重度残疾、脑瘫、孤独症等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本报记者 曾聪虹/文 张九强/图
医教结合
他们也能看见五彩世界
“预备,开始!”在泉州市盲聋哑学校低视力康复工作室内,老师一声令下,10多名学生立即开始比赛“找椅子”,不一会他们都准确地找到写着自己号码的椅子。这是一个记忆和图像视功能康复的训练。隔壁的工作室内,还有电子助视器、放大镜等仪器,可以将书本上的字最多放大74倍,颜色也可随意变换。
“以前我看不清东西,老师教我定位眼位,现在近距离的字看得清楚了,还可以借助设备看黑板上的字。”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学生小蔡告诉记者。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包括小蔡在内的47名学生参加了低视力康复训练,他们的视功能有所改善,有的能在描图本上描上自己喜爱的各种颜色,有的能在训练板之间走迷宫,有的能熟练使用电子助视器,还有的成了班级的“小说朗读员”。
据市盲聋哑学校校长蔡景灿介绍,视力残疾包括盲及低视力两类。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凡是视力在0.3以下的,便是低视力。低视力经过康复训练,能恢复一定的视力功能。医教结合是特殊儿童康复最主要、最有效的理念和方法。去年,国内第一家在盲校设立的低视力康复研究室落户该校,通过严谨的视功能检查和眼病的诊治,为学生拟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作为另一个医教结合的典型,晋江市特教学校招收一个人工耳蜗班学龄儿童进行康复教育,在听觉康复训练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觉和语言发展水平进行逐级训练。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听觉康复训练,让学生打拍子、编故事,在游戏中分辨音节,提高听觉能力。
- 2011-11-23警营进特殊教育学校 民警教特教生识警用装备
- 2011-12-22泉州市残疾人服务中心开建 为目前全省规模最大
- 2011-12-14泉州出台残疾人发展纲要 五年建成60所福乐家园
- 2011-09-30福建省五年内将提高残疾人救助水平 南安成为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