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历时2年多 晋江首个地理商标深沪鱼丸获批
吃出来的认证之旅
东南网-晋江经济报12月29日讯(记者 曾舟萍 董瑞婷)
核心提示:深藏老街300多年的“深沪鱼丸”,是如何走出古镇取得“国家地理商标”的?而这枚国家地理商标又将为深沪带来什么?昨日,记者走进深沪镇,为大家揭开“深沪鱼丸”获得“国家级产地身份证”的来龙去脉。
缘起:
好吃的鱼丸买多了
冒出个新念头
每一个到深沪的人,都要顺手带上几斤鱼丸,不是自己吃,而是要送人———因为深沪鱼丸好吃。
“‘深沪鱼丸’选择的都是新鲜的马鲛鱼等上乘鱼类为原料,真材实料,不加任何的添加剂。”说起深沪鱼丸,经营了几十年鱼丸生意的陈氏真味鱼丸店老板陈培标一脸自豪。他说,日前,他刚为一个北京的客户托运去了50斤的鱼丸,“那个北京的客户有一次偶然来我店里买鱼丸,吃过一次以后,回去还想吃。这不,打电话来请我给他托运一箱。”
据了解,在300多年的历史中,晋江市深沪镇制作鱼丸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加工技术。“味鲜不腥、质脆不硬、肉嫩不烂、触壁如球”是“深沪鱼丸”的主要特点,也一直深受海内外泉州籍人士喜爱。目前,深沪镇注册的鱼丸经营户共有21家,每家每日的产量都能达到200斤~300斤,年产值约4500万元。
“深沪鱼丸”这个深藏深沪老街300多年的地方小吃,之所以会申请国家地理商标,也正是因为一个关键人物———深沪工商所所长蔡伟达。
家在安海的蔡伟达告诉记者,自从他2008年工作调动到深沪后,就有许多朋友纷纷打电话托他帮忙购买鱼丸。正是亲身体会到“深沪鱼丸”广受欢迎的魅力,他才萌生了“深沪鱼丸”应该申请国家地理商标的想法。
响应:
零售做不大 我们要联合
经过调查,蔡伟达发现,“深沪鱼丸”经营的店家虽多,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识和有效的包装,一般的购买者很难分辨出是不是正宗的“深沪鱼丸”。而在晋江其他一些街镇,也有一些打着“深沪鱼丸”旗号销售的,消费者也无从辨别。
作为鱼丸的经营者之一,陈培标也广受商标的困扰。“零售的很难赚大钱,零售也不能大发展,我们希望以后能规模化生产。”陈培标说,这一两年,他们已经在置地为将来的发展做准备,以陈氏真味鱼丸店目前的销售情况,如果能够再扩大规模应该可以增加不少利润。但令他们一家人担心的是,顾客从来都是上门购买,如果远销异地的话,顾客将很难分辨出是不是正宗的“深沪鱼丸”。
“如果深沪镇的许多鱼丸师傅能够以一定形式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管理的制作队伍,这样既能把规模扩大,同时也能保证深沪鱼丸对外销售时的标准化。”陈培标说。
除了商标、包装之外,“深沪鱼丸”的经营仍局限于家庭作坊,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未能形成一种规模化的产业格局。而“深沪鱼丸”要突破这些发展瓶颈,“国家地理商标”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它不仅能够提高“深沪鱼丸”的知名度、影响力,还能够将“深沪鱼丸”的经营者们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 2011-10-18"深沪鱼丸"地理商标过初审 有望成为晋江第一个
- 2011-10-12“深沪鱼丸”冲刺首个地理商标 有望3个月后成功
- 2011-12-19灵秀工商查处商标侵权案29件 罚没款近30万元
- 2011-12-1473枚泉州商标戴上“国”帽 泉企再刮“驰名”风
- 2011-11-02"蟳埔女"近日获颁文化商标 进一步扩大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