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治污造就蓝蓝泉州湾 城市最美"内湖"(图)
有17种珍稀水生脊椎动物
稀有水生动物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泉州出没已经无可稽考了,一些居住在海边的群众说,很早以前在泉州湾经常看到海豚、鲸鱼等体形硕大的动物。后来,或许是因过度捕捞,或许是环境因素,这些珍稀动物都已成了稀客。这几年,随着环境整治初显成效及实行休渔政策,泉州近海地区捕捞力度下降,这些尊贵的访客开始多了。
据了解,泉州湾有17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脊椎动物,其中有中华白海豚、中华鲟两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抹香鲸、伪虎鲸、灰海豚、花斑原海豚、玳瑁、太平洋丽龟、棱皮龟、白氏文昌鱼等1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环境改善是最大吸引力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专门从事鲸豚研究的王先艳博士,曾在中华白海豚遇难时来泉调查。王先艳说,中华白海豚多次游到泉州湾,显然跟泉州的海洋环境改善有一定关系:“海水水质改善,一些饵料也会逐渐丰富,中华白海豚喜欢吃小鱼之类的食物。动物也是很聪明的,它们也会因周围的环境改变而选择栖息地。”王先艳近期正准备在泉州湾海域开展白海豚野外生存调查。
■渔村的嬗变
时隔14年村民再养蛏
在比例为1∶600000的泉州市地图上,石狮蚶江镇只是一个小圆点,而该镇的水头村,更是一个没有地标的小渔村。但水头村地处河流“出海口”,各地支流汇集水头村,经十一孔桥闸排入泉州湾,因而它对海域的污染与改善表现尤为敏感。治污前后,它都发生什么变化?
六年前,早报记者探访过水头村。六年后,早报记者于近日重返水头村一探究竟。
渔民无奈转当农民工
地处泉州湾南岸的水头村,正好位于晋江出海口,浅海滩涂盛产蛏苗,全村人靠养蛏为生。据介绍,1992年—1994年收益最好,全村每年滩涂养殖的收入超过5000万元。
1994年起,十一孔桥闸流域开始受到工业废水污染,上游晋江、石狮两地共140多平方公里区域内有不计其数的制革、造纸、电镀、纺织漂染企业,每天大量的污水流经十一孔桥闸排入海域,严重污染滩涂,养殖业损失惨重。
1995年,平均每个劳动力的养蛏收入从以前的2万多元锐减到2000多元。到1997年,不少村民无力支撑,纷纷放弃养殖,转为打工谋生。2004年和2005年,全村滩涂养殖几近绝收, 6000多名村民的生计没了着落。
近海治污决议的诞生
因污染之患,这个曾经美丽富饶的海滨渔村,滩涂养殖经历“由盛而衰”的巨变,也触痛了众人的心。2005年12月,早报曾做过《救救水头村》的报道。2006年,11名市人大代表联名在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议案》,该议案同时得到了与会442名市人大代表的一致赞同,大会通过了《关于加强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确定将“泉州湾近海水域污染整治”列为泉州“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工作任务,由此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规模最大的一次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的序幕。
- 2011-12-11泉州湾跨海大桥月底灌注桩基 已完成投资9.2亿元
- 2011-12-06泉州湾红树林区的荫蔽 中华白海豚重现洛阳江畔
- 2011-12-06泉州湾跨海大桥:所有县市中心15分钟内可上高速
- 2011-11-28记录城市巨变 蓝蓝泉州湾空中看变化(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