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屡屡被泄诈骗无孔不入 不轻信不贪婪不回应
对 策
保持理性 不要轻信
面对现实中个人信息不断遭泄露,泉州警方提醒相关单位、个人做到信息不泄露、不留底、不相信、不回应。即为了便民及办证、办卡而需要登记个人信息的商家、培训班、银行、通信等单位,要切实保护好群众的个人信息,切勿将个人信息非法转让出售。市民在复印店复印时,确保个人资料不被留底复印;而在打印店打印时要确保资料不被复制,并要确保资料不被留存在回收站。同时,对废弃的资料,要送碎纸机里进行碎纸处理。此外,市民不要相信街头各种不规范的市场调查,如确需要协助调查,切勿填写自己真实的个人身份信息,以防被利用。
针对层出不穷、日益更新的短信诈骗,泉州警方表示,市民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避免受骗:首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都不要同时说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银行卡密码。其次,当不能辨别短信的真假时,要在第一时间先拨打主管单位权威的查询电话,切忌不要先拨打短信中所留的电话。此外,对于一些根本无法鉴别的陌生短信,最好的做法是不要管他。最后,不要和陌生短信对话。不轻信、不贪婪、不回应,这是对付诈骗短信的杀招。
追 查
追踪源头难 维权成本高
如果市民的个人信息遭遇泄露,我们可以通过何种渠道维护权利?记者了解到,目前在追查个人信息泄露现象方面,还存在法律困境。
中国的最高法和最高检于2009年10月15日发布了对于《刑法修正案(七)》的司法解释,对刑法的罪名作出了补充和修改。对于刑法修正案(七)中关于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确定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罪名。然而,这一司法解释并未明确侵犯个人信息的具体界定标准。构成这一罪名必须“情节严重”才能认定为犯罪,而目前的司法解释没有详细给出何为“情节严重”,这在实践中并不好操作。
福建天衡联合律师事务所泉州分所律师刘宗伟表示,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如手机号码、考生信息等被泄,对于信息被泄露者来说,即使察觉,一方面很难发现被泄渠道;另一方面,即使到公安机关报案,因信息被泄行为往往未达到刑事犯罪标准,即未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公安机关不会立案;若去法院诉讼,考虑到维权成本高、诉讼对象强势等,往往忍气吞声。
目前,中国对于个人信息等隐私权的保护,尚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只是在《民法通则》和《刑法》中有涉及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款。相比之下,美国则有一系列法律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如《隐私权法》、《信息保护和安全法》、《防止身份盗用法》、《网上隐私保护法》、《消费者隐私保护法》、《反网络欺诈法》和《社会安全号码保护法》等。触犯信息保护法的制裁也非常严厉,如2004年生效的《身份盗用惩罚措施法》,盗窃他人信件将被罚款2000美元和最高5年的监禁;冒用他人身份申请信用卡,可罚款1000美元和最高5年的监禁;如果身份盗窃涉及金融机构,罚款可高达100万美元,并判处最高30年的监禁。
相关链接
常见的通信诈骗手段
1.短信汇款:假冒事主熟人,以突发事件(如车祸、疾病或因不法活动被公安机关抓获等)急需救急的名义,骗取事主汇款。
2.座机、手机欠费:冒充通信工作人员声称事主电话欠费、要求事主提供账号、密码或将资金转到指定账号。
3.短信、电话中奖:声称事主中了大奖,要求事主先交手续费、公证费、税款、保证金等。
4.刷卡消费透支:短信告知事主信用卡透支或在大型超市消费,声称事主的个人信息被盗用,为保证事主的“资金安全”,要求事主将银行卡内的资金转到指定账户。
5.无抵押贷款:声称可以办理无抵押贷款,要求事主先行缴纳利息手续费和公证费。
- 2012-02-06密码设置有学问泄露损失大 你的密码还好吗?
- 2012-01-18江苏省数万学生家长信息遭泄露 嫌疑人落网
- 2011-12-30三大银行否认用户密码泄露 工信部已介入调查
- 2011-12-27密码泄露升级,信息安全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