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宝宝远离手足口病 记住“15字诀”最要紧
症状:
可能在四部位出现疹子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从感染肠道病毒到发病一般要经历2—10天的潜伏期,没有明显的前期症状。
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在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出现疹子,往往呈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多数病例在一周内痊愈,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导致死亡。
专家提醒,3岁以下的儿童,如出现以下情况,病程5天以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救治: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或无力;呼吸、心跳增快;高血压;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等。
传播:
主要有三种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可以传播,主要传播方式有:
1.密切接触。如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被传染。
2.空气飞沫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患病的儿童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消化道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如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感染手足口病病原体后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预防:
“15字诀”
是最有效“疫苗”
目前还没有针对手足口病的有效疫苗,预防这种疾病的关键是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要牢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常通风、晒太阳” 15字诀。
家长在手足口病高发期间,应少带宝宝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尤其不要去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尽量少让宝宝接触公共游乐设施,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要注意宝宝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免疫力。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要让他们学会正确洗手、勤洗手。
家长、幼儿园校医或老师应在每天早晨检查小朋友的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皮疹等表现,要尽早带孩子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同时一定要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以避免传染给他人,并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提醒:
患病期间注意消毒
如果孩子患上了手足口病,要注意不让孩子接触其他儿童;要使用肥皂、84消毒液等对患儿的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可用漂白粉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同时要消毒便盆;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
幼儿园小朋友得病后,家长应告诉老师,并在小朋友全部症状消失至少一周后再回到学校。
记者 陈一彬 通讯员 陈炜卿
- 2011-12-11海南省手足口病多发 两月已有11名患儿死亡
- 2011-09-14幼童染手足口病死亡 家属质疑医院救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