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国宗室避难晋江杏厝王 隐姓埋名繁衍生息
明代王审邽画像
祖上与寇准交情不浅
开闽王氏家族在杏厝王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
自五代以来,开闽王氏家族上演了一幕幕政治传奇,它造就了116名进士、172个举人、1位宰相。
要说杏厝王开闽王氏历史上最有成就的族人,除了“开闽三王”,当数连中“三元”的王曾。
与妇孺皆知的“开闽三王”相比,人们对王曾知之甚少,就连部分晋江史志评说晋江籍状元时也往往把他漏掉。两年前,热心的晋江王氏族人王云传开始搜集王曾资料,替他撰写传记,这个状元宰相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渐渐成为族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年届古稀的王云传,是晋江市历史文化研究总会常务副会长,与王曾同为“开闽三王”之一王审邽的裔孙。向外人提起先祖王曾,王云传始终怀着一颗敬畏的心,言语间充满自豪:“王曾既是宋代继孙何之后第二个连中三元的状元,又是宋代继吕蒙正、李迪之后第三位状元宰相。由于政绩和能力都很突出,皇帝在王曾死后把他的老家改称为‘旌贤乡’。”
王云传口中的“旌贤乡”,就是今天的晋江池店镇清濛村。这个村名,实际上是取其古称“旌贤”的谐音。在村子旧时的太和山上,曾留有王曾的墓葬,恰如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所言:“封沂国公王曾墓:在二十九都太和山”。王云传说,因宋仁宗亲自为王曾书写碑文,称“旌贤之碑”,墓葬之乡也被改称为“旌贤乡”。
在王云传的娓娓讲述中,我们走进了一个流着皇族血统的古人的内心世界———
王曾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是王审邽六世孙,祖上从杏厝王迁居清濛村。8岁前,一切堪称顺利,小小年纪的王曾已崭露头角,文才名满乡里。然而,公元986年,8岁的王曾失去双亲,从此投靠定居山东青州的叔父,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23岁的王曾高中榜首,夺得“解元”。这一年的秋天,他来到京城,以一篇名为《有教无类赋》的即兴之作一举夺魁,成为“会元”。第二年春天,经纶满腹的王曾考了殿试第一名,宋真宗钦点他为状元。
《宋史》还留下了北宋名臣寇准提携王曾的记载。中状元后,王曾遇到了赏识自己才华的伯乐———当朝宰相寇准,从而迎来了仕途的春天。在山东济州当了三年的五品通判后,王曾回京职考。宰相寇准对这个连中“三元”的大才子早有耳闻,不仅召见了他,还破例让他在宰相办公的政事堂考试。由于考试成绩颇佳,寇准奏请皇帝擢升王曾,王曾先后被提拔为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有了寇准的器重,王曾在仕途上平步青云,40岁那年,终于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1038年,王曾病逝于郓州,享年61岁。王云传说,王曾死后,宋仁宗御笔篆书“旌贤之碑”,此举开创了宋代赐大臣碑篆之先河,这个大宋皇帝又把王曾的老家改称为“旌贤乡”。
- 2012-03-01开闽三王入闽1127周年庆典 祭祖仪式首迎女主祭
- 2012-02-29近千名海内外王氏裔孙齐聚泉州 同祭"开闽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