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交通整治动起来 公交有改善仍有问题几十处

qz.fjsen.com 2012-05-15 08:07  陈丽娟 谢向明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机制明 乱象止

小小“公交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公众对公共交通乱象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拳整治。但俗话说得好,“打蛇打七寸”。整治公共交通乱象,惟有抓其要害,方能“药到病除”。

整治丛生乱象,问题看似复杂,但究其根源,关键在于革新公共交通领域的体制机制。只有通过整治,让体制机制更科学更合理,并不断优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治乱,根源在利益分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行业内部的薪酬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不革新,一切整治都只是“治标不治本”。曾有媒体报道,北京的哥每月得交5000多元“份子钱”,并且承担交通违规、车辆修理和保养等各种风险费用,加上油钱成本,的哥们每天得拉够300元钱的活,才能保本。换位思考,在“每天一睁眼就欠着300元钱”的生存压力之下,的哥们走走停停揽客、议价拒载的做法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公交车司乘人员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在业内也是人尽皆知。据统计,目前,泉州市每名公交车司机一天平均要服务500多名乘客。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之下,如果不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让管理层更多地向一线员工让利,让薪酬增长更多地向一线司乘人员倾斜,司乘人员的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就无法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就无法树立,优质开放的公共交通环境就无从谈起。

治乱,必须赏罚分明。惟有以人为本,建立起相应的激励约束和监管问责制,整治效果才能立竿见影。整治不准点、不停靠、不打表、拒载、“黑车”营运乱象时,受处罚者往往是司机,相关公交、出租车企业和监管部门却极少被问责。而日常的质量信誉考核,对企业和监管部门的现实利益也没有影响。对此,不少业内人士呼吁:以运力资源调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使运力投放向质量信誉考核好、乘客投诉比例低的企业倾斜,同时对监管部门也实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如此一来,司机个人行为便直接触及企业、部门利益,企业、部门整治断不会隔靴搔痒、走走过场。

治乱,群众、舆论监督是利器。曾有市民多次遇到出租车司机不找零的情况,拨打监督电话投诉,得到的答复却是这个问题要与司机协商,有零就找,没零也没办法。投诉渠道单一、部门监管不力,大多数人只好自己吃亏了。像这样的“五毛”小事虽不起眼,折射出的却是监管部门的责任意识和监管水平。相关部门不妨借鉴一下厦门聘请群众参加公交准点考核的经验,主动出击,通过微博、短信、热线等多种方式主动接受群众投诉。监督渠道打通,行业乱象才能“斩草除根”。

治乱,归根到底要清其土壤。“公生廉、廉生威”,只有监管部门、企业从严自律,才能从根本上铲除乱象滋生的土壤。也只有建立起长效机制,长抓不懈,告别“一阵风”短期行为,将整治变成部门、行业的自觉行动,公共交通问题才不会故态复萌,我们也才能真正擦亮城市名片,让公共交通成为城市里最美的“流动风景线”。 □芮言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