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湖心小学赖艳梅:让外来的孩子感受家的温暖

qz.fjsen.com 2012-05-22 14:47  黄晓燕 田米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让感恩教育 成为一门无时不在的课程

记者:校长,您好!前不久,贵校刚开展了一场“感恩母亲”的班队活动,那么作为一校之长,您认为教学生学会感恩是学校不可缺失的一堂课吗?

赖艳梅:学会感恩,应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然而,感恩的学会也不只是靠“自学”就行的。我个人以为,这需要家长和老师教育他们学会感恩。很难想象,一个从未学过如何感恩的学生,他们会很“自然”地就能够感恩了。尽管感恩是发自内心的,尽管感恩是需要用心去体味的,但感恩无疑是要“教育”的。

像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外来学生,都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才来到这里读书,而父母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对孩子的教育难免有所疏忽,孩子往往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因此,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我觉得一所好的学校,感恩教育应成为其无时不在的一门课程,它不应只出现在课堂上,更应出现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角落里。

记者:您刚提到湖心小学的生源大部分是外来的学生,这会不会给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带来困难?

赖艳梅:确实,我们学校在校生1010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有600多人,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安徽、四川、江西、河南等中西部农村地区。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不太规范,态度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在生活行为方面,卫生意识比较差,乱吃零食乱扔东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还有因为特殊身份和家庭背景,流动性较强等客观原因,造成他们学习成绩偏低。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不过,我历来提倡老师们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用爱教育孩子,让所有的孩子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生生互助“结对子” 让外来生真正融入“家庭”

记者:在学习上,我们的教师是如何帮助这些外来学生,让他们学会互助互爱的?

赖艳梅:孩子一入校,我们就会先了解孩子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状况。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受教育层次不一、教材也不尽相同,学习习惯也各有差异,所以老师在班级里教课时,也会针对孩子的个人情况实行分层教学,把学习成绩相近的一些学生分在同一层次内,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进入湖心后都能很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对一些中途转入的孩子,学校会组织一些与他们性情相投合的比较优秀的学生开展“结对”学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常规,尽量缩小和班上其他学生的距离,帮他们尽快融入泉州、融入学校。

记者:外来工的孩子能很快适应这里的学习吗?他们会不会影响到本地的孩子?

赖艳梅: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可能一两个月就融入到班级里,也有的学生可能要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才能适应。每个孩子进展不同,我们的老师都会跟踪。

实际上,有很多外来学生,是非常聪明的,一旦他融入到班级中,他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每学期的质量测评中,有不少外来学生都名列班级前茅,有的甚至排在年段前列。

这两年来,学校获区级以上奖励的学生中,获奖的外来学生就达上百人次。他们不但不会影响本地的孩子,甚至有时还能起到带动的作用,主要是看学校如何管理,如何引导。

记者:除了学习上难适应之外,外来学生在心理上对新学校、新老师和同学也有畏惧、陌生感,据我了解,有不少外来学生会对新环境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赖艳梅: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广泛的调查和了解,确实发现了这些情况,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尽量给这些外来生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些关爱,都是落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比如,送给孩子一本作业本、一支铅笔,帮孩子剪剪指甲、整理头发、缝缝扣子,生病时一句暖心的话等等,这些生活上的小细节是我们老师经常做的事情。

去年,学校五年级有一个外来的学生因为家里比较困难、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所以性格很内向,在班上很少和同学交流,上课的时候也不敢发言,比较自卑。我们发现这个情况后,不仅学习上安排老师和同学帮他补课,日常也发动大家一起带动他。后来,这个学生的爸爸意外过世,学校还发动全体师生捐款,筹到1万多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