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清代的晋江 体验一个私渡客的赴台历险记
两岸数宫灯剧照 秦越/摄
太阳出来了,一缕霞光透过舷窗照进了船舱,竹席上鼾声如雷,蔡温友蹲坐地上,漫无边际地想着心事。
“兄弟,咋不躺着休息,睡一个晚上也就到台湾了。”一旁的船客,看见蔡温友双眉紧锁,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不禁搭腔道。
“睡不着,我在想,这一去,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回家,不知道台湾真有那么好赚钱吗?”蔡温友定睛一看,这个素昧平生的船客,清瘦斯文,头发绑得整整齐齐,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读书人。蔡温友知道对方并无歹意,便说出内心的惶恐。
“兄弟,我们这人口多耕地少,养活一个家真不容易,而台湾是个地广人稀、有待开发的地方,所以说‘台湾钱淹脚目’‘台湾好讨赚’。”这个自称姓刘的船客,是东石塔头刘厝人,显然是个见过世面的。
“既然台湾好赚钱,为什么政府不让带妻眷,只许男人只身赴台,而全家却要守在老家。”蔡温友听后没好气地说道。
“这些年,大清一直将台湾视为军事禁区,不允许妇女渡台,是要控制台湾移民的增长,你是知道的,郑成功家族抗清对大清王朝打击很大。”刘客船不愧是读书人,说得头头是道。
“你知道的还真多———”这个老乡令蔡温友眼前一亮,赞叹不已。
“呵呵呵———实不相瞒,我是渡海到台湾,参加台湾的科举考试!”刘船客朗笑三声,不慌不忙地答道。
“这也行?”蔡温友的眉头冒出一连串的问号。
“本朝实行科举名额分配制度,台湾文化相对落后,科举名额常常有余,可我们这科举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到台湾参加科考,命中率自然比较高。”刘船客轻描淡写地说。
“我的几个族亲都在布袋嘴一带,帮人家养鸭子、晒盐或照看鱼塭,我也是去那打工的。可没你那么有出息!”蔡温友瞥了刘船客一眼,不好意思地说。
“你千万别这么说,你知道晋江县陈埭湖中有个叫张士箱吗,他也是到台湾讨生活,从一个不得志的打工仔成长为一位垦拓台湾巨富,他是我的榜样!”刘船客忙不迭地解释。
- 2012-06-17一群南逃的人与一条东去的江 穿越1700年前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