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穿越回清代的晋江 体验一个私渡客的赴台历险记

qz.fjsen.com 2012-07-22 08:20  胡建志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延伸

明代至民国

东石入台4000人

据2006年不完全统计,目前定居台湾的东石人约为10万人。

其实,早在宋代,就有东石人到过台湾的记载。但是,东石人开始定居台湾,有史可考的是在明代。郑成功收复台湾及施琅平定台湾后,一批又一批的东石人随郑、施入台。据2006年不完全统计,明代至民国东石入台人数为4099人。

据记载,东石镇最早迁台的是龟湖村李氏二房长柱利房份,于明成化(1465-1488年)全族迁入嘉义、彰化。而东石人大举迁台的时间为清康乾至“甲午战争”结束这段时间。在百年间,檗谷黄氏去台872人,西霞蔡氏430人,郭岑杨氏358人,郭岑郭氏224人,西湖蔡氏去52人,塔头孙氏300多人,玉井蔡氏800余人。

清代东石造船业发达

为何东石会成为渡台重镇呢?这得从1683年施琅平复台湾说起。晋江市方志学会副会长、晋江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陈仲初介绍,施琅平复台湾后,清廷为形势所迫放松“海禁”,大批闽南沿海民众蜂拥入台,也掀起了晋江人大规模迁居台湾的移民潮。

历史上,东石是一个缺粮区,民众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谋生,使得大规模迁居台湾成为可能。《泉州府志·风俗志》曰:“泉州地隘而硗瘠,濒海之邑耕四而渔六……谷入少而人浮于食……晋邑所概,尤啬他县。”为解决缺粮之急,清代每年均需从台湾购进大米和其他副食品,如雍正二年(1724年)下旨:“饬发台湾仓谷每年辗米五万石,运赴漳、泉平粜。”《晋江县志》也有“稻米菽表,今皆取给台湾”的记载。

早在唐代,东石就是海商活跃的地方。清初福建对台贸易,在东石设有专航的船舶,每船可装货物三五百担。因而购运台米,大大刺激了东石造船、航运业的发展,东石一带商人纷纷介入两岸贸易。东石商贩从台湾运进台米、台糖及台湾的土产,以台米台糖为多,而台米尤冠。为了储存米谷,安海和东石一带设立谷仓。据《晋江县志·仓廒》云:“乾隆十八年(1753)……先后议建三十七社(仓)……安海……深沪、永宁、蚶江、龟湖……等处因未择地起盖,将谷暂贮社长家。每岁春借秋还,于民为便。”从东石外运台湾的货物,主要是陶瓷、铁器、药材、茶叶、丝织品等大陆土特产,甚至有泉州特为台湾编印的“日历”“通书”。由此可见,台湾大米成为泉州、福州等地的重要米源,稍不接济立即影响民生。

回音

李清波(池店农民作家):李五是我的先祖,更是一名了不起的大慈善家,他南糖北运、重修六里陂,撑起了清代池店的一片天空。《九十九溪畔的那些事儿》采用小说的手法,重新解读李五,再现清代池店的社会生活面貌,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无疑是篇不错的报道。

黄水山(池店镇潘湖村):我是池店的一个文史爱好者,看了《九十九溪畔的那些事儿》感到很形象,很生动,也很亲切。这几天,身边的几个朋友也在谈论这篇文章,都说这类文章有意思,浅显易懂,又不失历史感。

王云传(晋江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现在不少人写李五,写池店,但是都写得很模式化。《九十九溪畔的那些事儿》一文跳出了常人所架构的套路,以一个小人物的角度去看待李五的所作所为,很新鲜,也很刺激。这篇文章是放在明代初期晋江的大历史背景下,结合史实,发挥想象力,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李五,一个大慈大悲的李五。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