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石狮湿地观生态变迁 双重因素逼退红树林(图)
奈清水库严重缺水
人工湿地:
水库干旱大面积“缩水”
据了解,《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因而,水库成为本次记者走访的范围。
连日来,记者先后走访院后水库、奈清水库和郭坑水库,均发现了缺水现象。特别是奈清水库,连作水位标识的水泥杆都整体裸露,水位线在刻度“0”以下,再加上水库过去遭非法采砂遗留下的坑坑洼洼,从远处望去水库更像水塘;抽水后的院后水库虽然水量无法评估,但可以看到库底沉淀有不少生活垃圾。唯一令人安慰的是,在院后水库与郭坑水库,记者均能看到白鹭前来栖息觅食的踪迹。
记者从市水务处了解到,石狮市共有小(二)型以上的11个蓄水水库,近年来均不同程度地出现缺水问题,“水源多靠天然降水,无水系支撑”。尽管如此,相关部门也未雨绸缪,在之前已对3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后,现正在对6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采访手记
莫让湿地成“失地”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对人类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
人类在陆地生活,关心空气、饮用水,却难以切身体会湿地之变。但毋庸讳言的是,石狮湿地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开垦、沙化、库容缩水、环境污染、物种缩减……
在多次走访过程中,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景象似乎是静态的,但湿地无言,它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诚然,保护湿地有待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有待于职能部门的不懈努力。但必须指出的是,当人类对湿地破坏的速度远远超过它自我生长的速度时,天然湿地遭到破坏,就很难得到恢复和再利用。
担当责任,善待湿地,经济增长就不是干枯的数字,生态文明就有了源头活水。(吾提)
- 2013-01-25泉州湿地启示录 优势明显可成为独具特色之城
- 2013-01-12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今年重点监测白海豚
- 2013-01-10石狮蚶江一片湿地里 候鸟“美少女”结伴来过冬
- 2013-01-07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开发 特色就是要与城市结合
- 2013-01-06强“泉州之肾”造美丽新景 河口湿地引关注
- 2013-01-05面积广袤物种丰富 泉州湾打造“湿地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