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香撬动大产业 永春香业:泉州新的产业集群
创新
一小盒香卖出1380元
在兴隆制香厂品香室里,陈列柜上琳琅满目摆着各种香品。总经理林文溪拿出一个精致的黑色绒布袋,上面压花红字“品香笏”,袋子装着一个压嘴可折叠黑檀木质线香架和一支黑色的“口红”。“口红”其实是支合金材质的便携香盒,他旋开盖子,抽出一根长10.5厘米、直径0.3厘米的红檀香,插入线香架的压嘴后点着,袅袅的烟气缓缓升起。林文溪右手握着线香架,从距左肩前约20厘米处,缓缓弧形推移至身体右侧,如此反复三次,轻烟萦绕,沉香味由轻而重,循环往复,闻之顿感神清气爽。“这是用上好的檀香辅以中药材制成的,售价1380元,是一款保健香。”林文溪不无得意地说。
“说到篾香,很多人会认为是烧香拜神用的神香,但永春篾香早就超越了这一传统,向更多领域进军了,动辄成百上千元的中高端产品逐渐占据市场。”永春县达埔镇党委书记郭赐福说起永春香企发展态势一脸的自豪。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一批勇闯市场的制香企业转变了神香产业发展理念,努力探索产业转型之路,通过技术创新,使产品跃升到保健、养生、文化欣赏的更高层次,提升附加值。
我们走访了中国篾香城里几家制香企业,看到永春的香品已经从单一的神香发展到保健香、卫生香、无烟香、工艺香等系列,外观则有线香、篾香、盘香、塔香等不一而足。各色的香品除了适应不同场合使用外,还根据人群特点分为“男人香”“女人香”,香具更是从最常见的香炉发展到手炉、香筒、香插、香囊等,既是香品也是美观的饰物。
转型
香企撑起永春产业巨擘
海丝之路,也是香料之路。永春的制香业可追溯到300多年前,居住在泉州湾的阿拉伯蒲氏后裔于明末清初移居永春达埔镇汉口村,篾香开始流传、发展。制香人由最初的3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4万多人,家庭作坊近300家。这是永春香产业往产业集群发展可仰赖的基础。
“我们有好的制香技术,却一直在为别人生产,赚取一点点的代工费,要想发展,就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打造百年企业!”1998年就为自己的产品注册了商标的曾建全说。同样上好的香坯,国外到达埔购买不过1吨1.6万元,但拿回去换个包装和品牌,返销国内就要涨到4.2万元。
为了打破这一粗放型的家庭作坊模式,促进企业向规模生产、自主创新、工业化和标准化转型升级,2006年,永春申请了永春篾香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在达埔镇建设中国永春篾香产业城(一期),企业迎来了扩大规模、转型升级的新契机。
“目前,我们拥有200多家篾香生产企业,香业总产值4亿多元,产品远销东南亚,是我国最大的神香生产基地之一,拥有省著名商标7枚、市知名商标7枚,13家制香企业通过ISO认证。”晒起成绩单,郭赐福喜笑颜开。
硬件成熟,如何帮助制香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成为当地政府的首要任务。进入2012年,永春的香产业日益“吃香”了,人们在品尝永春芦柑,畅玩众多生态旅游景区后,还会走进制香企业,围坐在点香室,边品茶,边感受香道文化,再到厂房里了解制香过程,欣赏“仙女散花”晒香绝活。中国制香协会还把年会拉到达埔举办,不仅促进业界对永春香产业的了解,也进一步扩大了永春香产业的影响。以前,达埔生产的篾香,各家企业都在靠业务员对外推销,现在是省内外客商循着媒体的报道找上门来,客源较往年翻了两番,2012年的销量则比上年翻三番。
- 2013-02-22鲤城召开企业家大会 500万元扶持产业集群发展
- 2013-01-26相关指导意见出台 石狮创建知识产权强市增筹码
- 2013-01-21泉州工业园区发展 引领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发展
- 2013-01-18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类资源 助力产业“腾飞”
- 2013-01-17专注产业链就是潜力 泉州已形成三个超千亿集群
- 2013-01-17泉州壮大产业集群 建立新格局利于引凤归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