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与她的年轻“粉丝” 戏迷追戏到泉州(图)
梨园戏展现了泉州本地风俗民情。
去赢得年轻人的喜爱
著名剧作家王仁杰认为,戏曲本无新旧之分,每一代人都会对梨园戏有不同理解,诠释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代代传承本身就是发展,守住梨园戏的根本,才能让传统延续。
今年的元宵演出周,来自各地的戏迷、同行、学者齐聚一堂,这让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甚是感动。在她看来,正是近十年来剧团坚持到大学、大都市进行巡演,影响了不少年轻学生、都市白领,让他们有了走进戏院看戏的动力,也才为传统梨园戏带来新活力。
2008年梨园古典剧团落成后的第一场演出,仅有19位观众;如今,每场演出都有数百位观众入场看戏。
多年来致力于推广梨园戏剧的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所所长傅谨对此感触颇深。他说,“过去,许多人不相信传统文化会被年轻人喜欢,总认为传统的事物都将脱离时代。如果坚持在新时代保留传统戏曲的原貌,它是很难生存的,且有逐渐被淘汰的危险。如今,梨园戏成了一个榜样,它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是努力去发掘传统的魅力,展现传统文化的优势,使得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直至今日仍为人所熟知,并且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与欢迎。”
目前,作为国内仅存的一个梨园剧团,团长曾静萍坚信,“只有保留最本真的传统,梨园戏才能生发出新的可能。”延续这样的理念,由著名剧作家王仁杰创作的新编戏每隔几年便会出现在梨园戏舞台上,从《节妇吟》、《董生与李氏》到今年元宵节初次在泉上演的《冷山记》,故事虽新,但唱词却延续着传统的书写诗意。
在王仁杰看来,清词丽句的诗化表述依循着“还本开新”的论点。戏曲本没有新旧之分,因所受教育水平、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差异,每一代人都会对梨园戏有不同理解,诠释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代代传承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守住梨园戏的根本才能让传统一直延续下去。
从2008年至今,每逢“五一”、“十一”、春节等长假来临,梨园戏实验剧团都会推出系列演出,而在夏秋两季也有相应的梨园戏上演。演出增多的原因,不仅源自各地戏迷的期待,也为新生代演员的铺设表演平台。“梨园剧团的演员招生比较难,要留住年轻演员,要创造良好的表演环境、要让他们看到希望。”曾静萍团长表示,如今剧团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传统剧团常见的资金困难,同时人才短缺的问题也很棘手。由于当今社会上的诱惑太多,一位合格的梨园戏演员要经过多年的历练才可登台。因此,如何支持学员们度过漫长的自我成长期,她费尽心思,“只有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寻找登台献艺的机会,才能让学员们找到坚持的动力,也才能为梨园剧表演队伍留住人才”。
- 2013-02-25传承版《陈三五娘》市区上演 打动新老戏迷
- 2013-02-24梨园戏2013年演出引来天南地北铁杆“粉丝团”
- 2013-02-23京沪粉丝团到泉州看戏 首办座谈会戏迷提意见
- 2013-02-22京沪粉丝团到泉州看戏 通过网络自发组团(图)
- 2013-02-21梨园戏演出周昨晚开锣 近百名外地票友聚首泉州
- 2013-01-26王仁杰编剧曾静萍演出 今夜迷醉《董生与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