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土楼:穿越时空的诉说 千丝万缕闽台缘(图)
不做历史记忆的集体失忆者
本报记者 林剑波
土楼,是一种文化符号,每一座土楼都带有特殊的文化因子,每一座土楼都是某种历史记忆的实物载体,它承载着先人的文化和历史记忆,留传至今,为子孙后代带来无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泉州土楼历经几百年漫长的岁月,躲过千百次的天灾人祸,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也是后人不懈保护的可贵结果。
如今,原本精美绝伦的木雕开始朽烂,坚实厚重的土墙出现裂痕,错落有致的栋梁慢慢开裂,惟妙惟肖的石雕成了盗窃者眼中的“唐僧肉”。面对这些困境,人们似乎却无能为力。
听着颜阿婆言语中的有心无力,不难看出,跟大兴堡土楼一样,不少土楼已命悬一线,加强保护已刻不容缓;看着郑阿婆眼神中的急切之情,不难想见,跟巽来庄土楼一样,很多人对土楼的坎坷命运毫不关心。
“随便一修都得动辄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经费。”这句话有时成为人们推搪脱责、拖延维修的挡箭牌,听来似乎振振有词,土楼却无言以对,只能默默地继续经受风雨的侵蚀,静静地等待有朝一日人们能够大发慈悲之心,哪怕是给它来个小修小补也会感激不尽。
“动辄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这句话从另一侧面说明,土楼的保护需要官方、民间和个人的合力。虽然每个土楼都是某一个特定家族的私有财产,但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又是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历史财富,不管是官方或民间人士,还是常住于土楼的族人或移居外地的土楼后裔,都有责任保护这些土楼。
有的人会说,“保住几个大的重要的土楼就行,小的不重要的就管不了了”,有时,这句话还会被冠上某个自然哲理,美其名曰“优胜劣汰”。此话实在是短见至极。作为一种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实物载体,土楼需要子孙后代不断保护、传承,如果漠不关心、疏于保护,某个特殊群体的历史记忆将随之失去载体,湮灭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无从延续。
生活在现世的人们,都有责任保护这些作为历史记忆载体的土楼,绝不做历史记忆的集体失忆者!
- 2013-02-25安溪龙涓乡宝都村辉斗圆土楼 风雨百余年(图)
- 2012-07-30永春清代土楼成为旅游点 匾额“庄”字多一点
- 2012-06-25安溪长坑乡百年源远土楼 追溯红色革命往昔
- 2012-05-30安溪村民捐资百万重修 260多年土楼将重焕生机
- 2012-04-15安溪蓬莱百年土楼怪字大讨论 专家解读未尽相同
- 2012-04-12安溪三百多年土楼四“怪字”遭热议 读者分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