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世界闽南文化节之多元民俗:千年积淀异彩纷呈

qz.fjsen.com 2013-06-13 10:27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七夕乞巧,“契母”庆生

讲述人:张秀丽 身份:家庭主妇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泉州又称“乞巧节”。泉州人尊称织女为“七娘妈”。泉谚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民间过七夕的重点不在于乞巧,而在于为“七娘妈”做生日。

七夕中午,百姓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备七种水果、七种花卉、七小碗“糖粿”、七色“甘味”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炷、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七娘轿”),内设七个座位的纸亭(“七娘亭”)一座。

供奉“七娘妈”时,有人还准备一盏画有董永抱子送仙女升天图的长圆形“七娘妈灯”,点亮挂于檐口。

时至今日,泉州人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七夕,仍保留着拜“七娘妈”为“契母”(即“义母”)之俗,称“新契”;至孩子16岁那年的七夕,即解除契约,称“洗契”,表示脱离了这种义母、义子的关系。这两次的“七娘妈生”最为热闹,也只有在这两次要供奉“七娘亭”,而孩子家要以“糖粿”或寿包、米龟、碱粽、碗糕等馈赠亲戚及邻居。

中秋博饼,了却乡思

讲述人:郑梦彪 身份:郑成功学术研究专家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六《岁时》载:“(八月十五)制大月饼,名为‘中秋饼’,朱书‘元’字,掷四红夺之,取‘秋闱(秋试)夺元’之兆。”古代八月十五为秋闱日期,士人于此日博饼,预祝科举夺魁。中秋博饼作为闽台共有的习俗,在安海民间十分盛行。

“从我有记忆起就有博饼这项活动了。”晋江安海人郑梦彪回忆道。中秋节快到时,年幼的他便和哥哥姐姐做骰子,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博饼。做好骰子,也就离中秋节博饼不远了。在他的记忆中,家人间的博饼是公正而又温馨的。他说:“博饼博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团结,一种友爱的亲情。”

中秋节,亲人们回到家,围在桌旁博饼。当时的奖品全是月饼,有几分、几毛的,状元饼一个甚至要十元。按照每“会饼”设“状元”1个,“对堂(榜眼)”2个,“三红(探花)”4个,“四进(进士)”8个,“二举(举人)”16个,“一秀(秀才)”32个,一共是63个饼。那时,长辈们把年幼的郑梦彪抱上桌,让他也抓一把骰子,感受亲情。六个骰子与搪瓷碗撞击发出的清脆声响,让他感到十分兴奋。

博饼得到状元的人,寓意今年会有好运气,寄托了人们亲人团聚、科举夺魁等愿望。当有人摇骰子得到一个好点数时,整张桌子飘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亲朋间的团结、友谊也得以体现。

郑梦彪介绍道,博饼在台湾尤以台南为盛。他到台湾去,朋友间聊得很多的都是中秋节。“博饼对于台湾同胞而言,寄托的是对家乡的怀念,是了却乡思的一种方式。”他说。去年,安海镇的朱祠内设了百张桌子供人博饼,不少当地人向台湾同胞发出邀请,共享博饼的愉悦。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