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闽南文化节之多元民俗:千年积淀异彩纷呈
七夕乞巧,“契母”庆生
讲述人:张秀丽 身份:家庭主妇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泉州又称“乞巧节”。泉州人尊称织女为“七娘妈”。泉谚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民间过七夕的重点不在于乞巧,而在于为“七娘妈”做生日。
七夕中午,百姓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备七种水果、七种花卉、七小碗“糖粿”、七色“甘味”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炷、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七娘轿”),内设七个座位的纸亭(“七娘亭”)一座。
供奉“七娘妈”时,有人还准备一盏画有董永抱子送仙女升天图的长圆形“七娘妈灯”,点亮挂于檐口。
时至今日,泉州人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七夕,仍保留着拜“七娘妈”为“契母”(即“义母”)之俗,称“新契”;至孩子16岁那年的七夕,即解除契约,称“洗契”,表示脱离了这种义母、义子的关系。这两次的“七娘妈生”最为热闹,也只有在这两次要供奉“七娘亭”,而孩子家要以“糖粿”或寿包、米龟、碱粽、碗糕等馈赠亲戚及邻居。
中秋博饼,了却乡思
讲述人:郑梦彪 身份:郑成功学术研究专家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六《岁时》载:“(八月十五)制大月饼,名为‘中秋饼’,朱书‘元’字,掷四红夺之,取‘秋闱(秋试)夺元’之兆。”古代八月十五为秋闱日期,士人于此日博饼,预祝科举夺魁。中秋博饼作为闽台共有的习俗,在安海民间十分盛行。
“从我有记忆起就有博饼这项活动了。”晋江安海人郑梦彪回忆道。中秋节快到时,年幼的他便和哥哥姐姐做骰子,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博饼。做好骰子,也就离中秋节博饼不远了。在他的记忆中,家人间的博饼是公正而又温馨的。他说:“博饼博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团结,一种友爱的亲情。”
中秋节,亲人们回到家,围在桌旁博饼。当时的奖品全是月饼,有几分、几毛的,状元饼一个甚至要十元。按照每“会饼”设“状元”1个,“对堂(榜眼)”2个,“三红(探花)”4个,“四进(进士)”8个,“二举(举人)”16个,“一秀(秀才)”32个,一共是63个饼。那时,长辈们把年幼的郑梦彪抱上桌,让他也抓一把骰子,感受亲情。六个骰子与搪瓷碗撞击发出的清脆声响,让他感到十分兴奋。
博饼得到状元的人,寓意今年会有好运气,寄托了人们亲人团聚、科举夺魁等愿望。当有人摇骰子得到一个好点数时,整张桌子飘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亲朋间的团结、友谊也得以体现。
郑梦彪介绍道,博饼在台湾尤以台南为盛。他到台湾去,朋友间聊得很多的都是中秋节。“博饼对于台湾同胞而言,寄托的是对家乡的怀念,是了却乡思的一种方式。”他说。去年,安海镇的朱祠内设了百张桌子供人博饼,不少当地人向台湾同胞发出邀请,共享博饼的愉悦。
- 2013-06-05世界闽南文化节特刊:传奇之泉商 腾飞之泉州
- 2013-05-24世界闽南文化节:泉州共一轮明月 唱百代乡音
- 2013-05-22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特刊 宗教之世界开放之泉州
- 2013-05-06泉州"国宝"版图向乡镇拓展 新增11处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