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聊来色狼 泉州10多起强奸案与社交软件有关
【各方分析】
由于常有类似案例见诸报端,不少人戏称,微信、陌陌是“泡妞神器”。
这些社交软件,在案件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又对案件的发生起到什么作用,一起来看看传播学者、社会学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分析。
社会学者:新媒体没有改变人性,不能全怪它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阎立峰,从事社会学研究多年。
他称,类似通过社交软件认识,而后产生的一系列如强奸等“越轨”事件,不能全部归因于新媒体。新媒体以其便捷性、私密性等特点,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扩张个人行动时的自由度,进而改变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联系方式。但新媒体技术,并没有改变人性本身,只是一定程度上为人性中的反社会的一面,提供相对便捷的宣泄渠道,“我相信,随着新媒体技术和设备的日益普及,人们的道德自律程度也会相应提高,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传播学者:若用户非自愿披露信息,商家应告知
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俊斌,是新媒体技术的研究者。
他说,交友软件层出不穷,动因在于用户的交友需要,及商家试图通过提供互动来从事精准营销的利益驱动,微信、陌陌等都是如此。
微信、陌陌都具有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交友功能。用户所处地理位置的信息,若非用户自愿披露,理应属于隐私,运营商应该充分履行其告知责任,并在软件的设计上,便于用户识别及操作隐私保护。
心理咨询师:三类人,偏好交友软件
泉州蓝天心理咨询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佳佳分析,三类人比较依赖交友软件,一是压抑现实我的人,当一个人因道德、压力等原因,在现实中隐藏自我,那“电子我”就会更加的释放和强大;二是不擅交际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里往往是孤独的,缺乏主动性和交友技巧,交友软件有一定的掩饰性,不必担心对方看见自己的脸红心跳。三是没有目标的寂寞人,他们把手机当成伴侣,通过大量的信息,和更多人的交谈来填补空虚。
类似强奸案件中,引发悲剧的,还有一种“晕轮效应”,这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错觉现象。陈佳佳称,人与人交往时,通常会因为对方起初所表现出来的好,而产生对他以点概面的主观印象。交友平台上,对方掩盖真实自我,让一些女性产生“晕轮效应”,喜欢上对方,由于无法在现实中了解对方,“晕轮效应”难以消除。就像本案,阿玲见微信上的男子长相帅气,人又年轻,就贸然应约,最终酿成悲剧。
- 2013-06-07印度再曝外国游客遭轮奸 性侵案频发引深思
- 2013-06-04泉州5岁女孩惨遭性侵追踪 19岁嫌犯厦门落网
- 2013-06-04泉州5岁女童工地遭性侵追踪 复检结果未感染淋病
- 2013-06-04在港强奸女大学生嫌犯今受审 被控时做“V”手势
- 2013-06-03泉州5岁女童被查出淋病追踪 嫌疑犯是19岁临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