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南音古曲奏响泉城 部分曲目系首次公演
为南音申报人类“非遗”建功
据悉,《明刊三种》中除了保存大量古曲外,有16折戏归属梨园戏的9部传统戏《朱弁》、《郭华》、《高文举》、《吕蒙正》、《刘奎》、《朱文》等。“可惜这批古老的弦管与戏曲,不论在泉州,在闽南各地,以至全省全国,都已荡然无存,无人所知。反而静悄悄地流失到了万里之外的欧洲。”郑国权说,《明刊三种》是商人还是华侨带出去,或者是传教士带回去,至今是个谜。
郑国权回忆说,2002年6月,泉州启动南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初,当时从北京找来一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报指南”,其中要求申报项目一定要有必要的史料来证明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拿什么来证明呢?当时泉州的旧曲簿和油印的曲本很多,但都是近几十年的,缺乏说服力,这时就想到了《明刊三种》。
“九枝十一雁”
印证纯熟记谱法
在此次演唱中,清唱《金井梧桐》片段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和弦友的极大兴趣。《金井梧桐》片段是中国古乐“字少腔多”的典型代表作,应是唐代慢曲的遗存。泉州南音乐团青年演唱家庄丽芬精彩的演绎,成功地将九种“枝”和十一种“雁”的唱拍准确传神地表现出来,让四百年前的古曲有了新的神韵,令人惊奇。
“以前弦管界有一句老行话叫‘九枝十一雁’。”郑国权说,这句话至今已少有人提起。而后在《明刊三种》的《金井梧桐》曲词中,找到一个“雁”字,周围有十一个“拍”号,这说明“十一雁”早在四百年就存在。所谓“九枝”,则在《金井梧桐》指套的第二节《绣成孤鸾》的曲文中,有句“空枝”的“枝”字,正好是九拍。这说明早在明代,“九枝十一雁”就已经成为行话,证明弦管的记谱方法在当时已经十分成熟。
海外孤本见证
泉州悠久历史文化
“太令人震惊了,这是泉州历史文化悠久活的见证,这么古老的文化珍宝能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全世界都十分罕见,简直就是奇迹。”北美口头文学表达文学国际学会会长、美国凡萨大学教授都文伟完全沉醉在这场精彩的演出中。
《明刊三种》内容丰富,有弦管,有梨园戏,有泉州方言,还有大量的简体字,甚至包含多条傀儡戏难得的历史信息,是一部多学科的闽南文化历史文献。
在采访中,也有不少专家表示,《明刊三种》的重见天日,正如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一次考古发掘中的大面积发现。当今泉州可以引为自豪的动态性的历史文化,许多都保存在这部书中。
来源:泉州晚报
- 2013-06-152013年世界闽南文化节将开幕 聊聊心中的闽南文化
- 2013-06-14同唱一乡曲 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来永春访问交流
- 2013-06-09晋江第七届南音演唱节开幕 三代南音人同台演出
- 2013-06-09南音之花绽放校园 免费学校园也是名角的舞台
- 2013-06-03台湾知名艺人王中平应邀来泉州录制南音节目
- 2013-06-03泉州南音曲目首获国家级纯音乐赛事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