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淡出视野的敬字亭
许厝埕的“袖珍”敬字亭离“晨曦朗照”大门不过数步之遥。 (林亚立 供图)
许厝埕内的“袖珍”敬字亭
许多经常路过小巷许厝埕的人都没有发现,在巷子内天主教堂大门对面的路边,有一个不太起眼的敬字亭。与普通敬字亭动辄数米的高度相比,这个敬字亭显得“袖珍”许多,宽度大约为三四十厘米,高也仅有六七十厘米,以至于不少人误认为这是一个古代的小佛龛。张和平先生通过外形、构造的比对,确认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敬字亭。
这个袖珍敬字亭就嵌在一堵墙壁中,是用红砖抹上糖水灰砌成的。敬字亭分为三层,最底下一层是一个麒麟图案的底座;第二层据说原为梅花、松柏等纹饰,但后来脱落了,今仅见糖水灰浸漫留下的灰渍;最上面那层是个拱形小窗,两边原有阳刻砖雕对联,窗楣上本也有“敬字亭”或“字纸亭”的砖雕字,可惜如今在饱受风雨侵蚀之后全都剥落了。
袖珍敬字亭在许厝埕一户人家的宅子门口,虽然隔着一堵高墙,但从鳞次相接的屋脊上看来,这宅院内应该是间古大厝,在它大门的门楣上还写着“晨曦朗照”四个大字,看上去像是一户书香门第。袖珍敬字亭是哪个年代建的,它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抱着这些疑问,我们上前敲门,出来的是一个十来岁的中学生。据他说,这里是蒋氏的家宅,门口的敬字亭打从他祖母那代人起就已存在了,具体有多少年历史,无人知晓。
住在三朝巷的文史爱好者林亚立先生在仔细察看这座敬字亭后称,该敬字亭的小窗内留有空间,用于盛放纸灰,内腔中空,与一条烟道连接,可将烟气从墙头排出。
“这敬字亭现在根本没人碰它了,平常也没有人来过问它”,蒋氏少年说道。这位少年称自己并不清楚敬字亭的来历。后来,我们又两度前来拜访这户人家,皆吃了“闭门羹”,无法就敬字亭的来历问出个究竟。
不过,就在我们从许厝埕转到花巷准备离开时,路遇一位李姓大爷。李大爷称,与许厝埕相接的新路埕内有两座朝北的蒋氏府第建在“火敷局”和“学林苑”内,他们的先祖蒋德在明朝曾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蒋氏后人后来迁至东街、许厝埕、金鱼巷等地居住,“晨曦朗照”内住的可能正是蒋德他们家族的后裔。有意思的是,东阁大学士蒋德也曾到前文所说的梅石书院讲过学。李大爷还说,古代不少有名的书香门第都喜欢在府邸前设一个敬字亭,以彰显家族文渊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