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房后业主频遭营销电话骚扰 怀疑个人信息被卖
业主频遭电话骚扰 怀疑个人信息被卖
业内人士曝三种买卖资料途径
交房后,作为业主,张先生频繁接到装修公司电话,他发现自己的姓名、电话及新房面积、户型等成了公开信息。昨日张先生向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报料。
□早报记者 杜妮娜
业主:一天10多个电话骚扰
“我们和多个品牌有合作,可帮买材料,能省不少钱!”“可提供免费设计。”……张先生买的是丰泽区富临嘉园,年初交房,两个月前,他不断接到装修公司的营销电话,有的公司甚至派多人轮番拨打。最近骚扰愈加频繁,最多时一天能接到十来个电话。
张先生说,他有时在开会,根本没时间听,可对方还是不停地介绍各种优惠,心情一下变得很糟。售楼处则说没有泄露业主个人信息。
另一业主杜小姐介绍,她的生活在拿到新房钥匙后就被打乱了。她问打电话的业务员怎么得来的信息,他们都说是通过秘密渠道拿到的,自己只是按公司要求办事。到装修公司质问,公司又推说这只是员工的个人行为。
在采访中,市民王女士说,被骚扰时曾想到投诉,可回过头来一想,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投诉。另有人称长时间接到中介骚扰电话,问是否出租、出售房子,实在让人痛苦不堪。
业内:多种获取房主资料途径
一位从事装修设计工作的业内人士透露,由于装修业竞争激烈,为了获取客户,从售楼处或物业公司那儿买业主信息的情形非常多。业主资料通常有三种买法:一是中介机构或装修公司主动和房产公司的销售部取得联系后进行购买;二是楼盘销售完后,房产公司会和临时聘用的售楼人员解除雇佣关系,装修公司就从这些人手中获取信息;三是从物业公司获得信息。这些交易都在私下进行,要有熟人才可以操作。
律师:签合同时附加保密条款
2009年2月28日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七)》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或者以窃取等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律师建议,业主在签订购房合同时,不妨要求附加个人信息保密条款,以此来约束售楼人员以个人行为出卖业主详细资料的行为。
此外,业主还可以在手机上安装诸如来电防火墙的设置,对一些陌生来电进行技术上的过滤,以免被反复骚扰。
- 2013-10-08最严实名制推出满月 八成用户垃圾短信无明显减少
- 2013-09-26新车刚报牌接诈骗电话 各经手环节否认泄露信息
- 2013-09-10以交通调查为名套取个人信息 警惕“400”来电
- 2013-06-26两男子网购万条公民个人信息 再每条2.5角卖出
- 2013-05-30公安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已有200余人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