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文旅 > 正文

德化窑址:“窑”跨古今 瓷通四海

2021-05-28 09:11:1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我的名片

德化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夏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元时期,受益于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德化窑迅速崛起,境内窑场林立,产品大量销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德化窑址(屈斗宫窑址、尾林—内坂窑址)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出口商品生产代表性遗产点,无论是青白瓷、白瓷的生产技艺、造型装饰,还是先进的分室龙窑筑造技术以及庞大的生产规模,都彰显出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输出能力。

内坂窑址瓷土加工作坊遗迹

千年瓷都,瓷通四海。

3700多年前,自第一片原始青瓷在德化县三班镇辽田尖山成功烧制,数千年来,德化窑火不熄,碓声不绝,外销不辍。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德化窑瓷器成为重要贸易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并一度成为欧洲上流社会乃至皇家竞相追逐、定制、仿制的奢侈品,是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德化窑也成为外销陶瓷的商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世界官窑”。

德化窑瓷通四海 

“价值每与黄金相等”

一掬瓷泥万古事。在陈列着军持、印盒、碗、盆、罐等宋元德化出口瓷器的宋元德化窑展示馆里,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向记者娓娓说着千年德化瓷史中那些历久弥新的往事。

宋元时期是德化窑窑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窑业水平高、规模大,产品日益精湛。当时的泉州港“宋代德化窑青白瓷胎质致密坚硬,釉色纯净温润,釉面晶莹光亮,纹饰简练清晰,刻、划、篦等纹饰线条流畅而活泼,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彼时,德化窑瓷器品种丰富多样,尤以青白瓷、白瓷为代表,在器型与纹饰上广泛迎合海外市场需求,产品大量远销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走出去”的德化瓷,或改变了东南亚人民“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的饮食习惯;或成为欧洲上流社会乃至皇室竞相追逐的奢侈品,被皇室、博物馆等广泛收藏。1932年,冯和法在《国际贸易导报》上发表文章称:“宋末,荷兰人由福建贩运瓷器至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文中“福建”指当时的泉州港,瓷器则主要来自德化。时至今日,世界上仍有40多个知名博物馆将德化瓷视为“镇馆之宝”。

与馆藏瓷器一同镌刻着海丝贸易盛况的,还有出水瓷:迄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出土的18万件文物精品,德化瓷占了三分之一;1999年发掘的“泰兴号”古沉船,打捞出水的35万件都是德化瓷;荷兰东印度公司“南京号”古沉船于1984年发掘出水瓷器14万件,里面有大量德化白瓷和青花瓷……此外如华光礁一号、爪哇沉船、马来西亚丹戎新邦沉船、惹巴拉沉船等沉船遗址中,也大量发现德化窑瓷器。 

“通过各类的馆藏瓷和出水瓷,可以看出,德化窑瓷并非简单的外销输出。”郑炯鑫指着一个东南亚穆斯林订烧的器皿“军持”介绍,德化窑生产的“军持”为伊斯兰教日常净手之用,成为一些国家宗教徒的必需品,“这些产品佐证了宋元时德化就开始根据客户的文化、风俗等需要进行‘私人订制’,足见当时德化瓷对外贸易交流的繁盛与深入。”

1   2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