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航前,“泉港号”钢质渡轮停泊在码头,与旁边的木质渡轮形成鲜明对比。(肖咸强 摄)
本报讯 (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肖咸强 林汶美 蔡江彬)昨日10时许,在泉州市唯一的孤岛行政村——泉港区南埔镇惠屿村码头,“泉港号”钢质渡轮在发出一声长长的汽笛声后缓缓离岸。一时间,小岛响彻了欢庆的鞭炮声。
惠屿岛现有居民1000多人,由于四面临海、交通条件落后,200多年来人们饱受“进岛不易出岛难”之苦。省第九次党代会后,惠屿岛民就接到“好礼”:当地党委政府投入90多万元建造的“泉港号”标准化钢质渡轮正式投用,解决岛民“出行难”问题。
“木船换钢船,多谢共产党!”惠屿村85岁的陈琴娘一大清早就和村里其他妇女穿着红衣裳张罗着,给“泉港号”举行隆重的首航传统仪式。陈琴娘回忆说,改革开放前,由于没有专门的轮渡,岛民出行要靠帆船,这要潮水和风向给“好脸色”才能成行。改革开放后,当地党委政府购置木质渡轮,惠屿岛民出行才有固定航次,但木质渡轮船体小、吨位轻,出于安全考虑,海面风浪稍大时就要停航,岛上居民出行十分不便。岛民肖美莲说,她两个女儿都在外读书,一碰到刮风起浪,孩子在学校回不了家急哭了,大人在家里担心孩子也哭了。“今后就好了,钢船比较稳,孩子坐这种船上学我们就放心了。”她开心地说。
肖招平在惠屿岛至肖厝码头的轮渡航线上工作已有20多年,提到“泉港号”,他难掩兴奋之情。“木质渡轮重约20吨、48马力、20多个座位。钢质渡轮重达63吨、150马力、50个座位,不仅乘坐舒服,而且导航仪、雷达、全球对讲机等现代设备一应俱全,行驶更安全。”他说,为保证渡轮安全行驶,他和其他5名渡轮工作人员已到厦门参加了一个多月的岗位培训,并取得适任证书。
惠屿村党支部书记肖美贵说,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实施小额贷款、跨海引水、供电工程和生态海水养殖等,用不到10年时间就解决了岛民“饮水难”、“用电难”、“兴业难”等问题。曾经被岛民视为劣势的四面临海的地理条件,如今变成发展生态产业的优势。通过规模化、生态化地种养鲍鱼、海带、江蓠菜等,惠屿岛形成风光独特的数千亩“海上农田”,被评为“泉州十佳魅力乡村”,去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如今,“出行难”也解决了,惠屿岛的发展空间将更广阔!
- 2011-11-23泉港创“5+1”信息采集模式 管理服务流动人口
- 2011-11-22泉州首座乡村钟楼 见证泉港25年的潮涨潮落
- 2011-11-22泉港将举行猪脚美食赛 20斤的迷你猪要玩赛跑
- 2011-11-15明年泉州开建2个社会福利中心 设于晋江泉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