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花书城拍卖公告引关注 泉州民营书店消失了
依靠学习类产品苦撑
涂门街上有一家经营13年的小书店,昨日记者走过那里时发现,这间名为“耕心”的书屋店面已“瘦”了一半,门口还摆起小吃摊。
“已经变成为杂货书屋了。”店主人许先生无奈地说,为了要生存下去,现在店里主营的是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教材或文具。1998年开店时只有20平方米,1999年扩大到40平方米,2002年一度拥有8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但2004年又缩回到40平方米。这间小店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泉州民营书店的兴衰过程。
“以前我每个月要进四五次书,现在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也进不了一次,泉州原有的图书批发市场也萎缩了;以前店里需要聘请三名员工,可现在请不起,只能成为‘夫妻店’。”许先生认为,造成民营书店经营不善的原因应该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网购冲击,其次是现在的好书真没以前多了,最后便是现在爱书的人也少了。“现在不是游戏机就是电视,愿意坐下来翻读两本有益图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他说。
据了解,目前仍在经营的几家民营书店都不约而同地傍上与学习有关的书籍出售,“教辅是网购无法替代的,因此也成为很多书店的‘救命草’,但是随着市场的规范,现在每所学校只允许一套教辅入校,整个教辅市场也在萎缩,这也是民营书店经营难的原因之一。”业内人士分析。
模式转向综合经营
“书店应该不只是一个卖书的地方,而应该是一个平台。”连真说,眼下她正与某学校联系,打算经营一个集培训、读书角为一体的书店,开展新的经营模式,“想单靠卖书赚钱是行不通的,书店不得不转型”。
其实泉州的民营书店一直未中止过转型。记者走访市区现有的几家书店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市场寒流中,他们都在进行着各种变化以求得生存的空间。比如上述的耕心书屋,在坚持售书的同时兼卖小杂货;恒润书城将自有店面分一半出租,反哺书城经营。华荣书屋从建立之时起就打造沙龙文化,去年受到成本压力影响,从一楼店面经营转向二楼无店面经营;坐落在中山公园的泉州书城,则依附学校资源,租赁较便宜的地下空间,成为泉州中心市区规模最大的书城之一,一些涉及学习方面的文具也能在书城里买到。
“现在谈泉州民营书店的集体消亡还为时尚早,毕竟受到网络冲击的并不只有书店一个行业,整体的实体店铺经济都受到冲击。网络经营再如何便利,坐在书店里看书的人群依然不会全部消失。”业内人士希望在民营书店自身努力的同时,从学校到家长到全社会,各界人士都能重拾阅读书籍的习惯。”
“书店经营难的情况不止发生在中国,这是个全球性现象。”北方工业大学教授谭旭东认为,书店一定要考虑,怎样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比如,为社区和学校配备阅览室和书屋等方式都可以尝试。
- 2011-11-20诗意地栖居到夹缝中苦撑 泉州民营书店举步维艰
- 2011-11-20从“诗意地栖居”到“夹缝中苦撑” 关注民营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