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灰黑蓝到“我型我秀” 泉州百姓服装变奏曲
随着社会发展,缝纫机器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陈起拓 宁佳 摄)
补衣服 从有破就补到有纪念价值才补
林爱珠阿姨在市区中山南路骑楼下缝补衣服已20多年。经过她缝补的衣服,少说有上万件。这些年泉州人着装的变化,她都看在眼里。
1989年在骑楼下摆摊,林阿姨就开始接触各式各样的衣服。上世纪80年代,用来制作衣服的材质比较单调,一般都是麻纱、针织线、的确良等,衣服、裤子稍微有点破,都会拿去缝补,而那时缝补比较简单,价格也比较便宜,破的面积比较小的一般就一两元,大一点的也才三五元。
“刚出来摆摊的那几年,一天缝补的衣服基本上都有10件左右,现在,一天能缝补三五件就不错了。”林阿姨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缝补衣服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但对补衣服的要求越来越高。上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颜色、材质的布料层出不穷,人们也开始关注衣服的外观了,不少人因为衣服缝补之后会留下“伤疤”,破了也不拿去缝补,真正前去缝补衣服的,大多是因为衣服贵重或者有纪念价值,很少是因为“节俭”来缝补衣服的。
林阿姨说,一个80来岁的老人家时不时拿些衣服给她补,大多是唐装被钩到了,或是皮衣袖口开缝。老人说,现在一年到头,孩子们孝顺的衣服少说也有一二十套。拿来补的这些衣服大多都有一定的意义,像是庆寿时孩子送的,搬新居时买来的,扔掉可惜,补完了又多挂在衣橱里。
相关新闻
- 2012-10-23石狮在上海召开座谈会 纺织服装是名片和未来
- 2012-10-22天气渐凉 石狮服装企业备足材料开足马力赶生产
- 2012-10-19石狮6家服装企业将进京舞秀 展现闽派服饰设计
- 2012-10-17石狮第三季度出口服装2.74亿美元 形势仍严峻
- 2012-10-17石狮6企业跻身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
- 2012-10-17泉州快时尚女装崛起 集体扩张遇“快速”挑战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