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泉挖井到自来水流到家 泉州饮用水50年跃变
2009年12月,泉州市唯一的孤岛行政村惠屿岛越海供水工程投入使用。至此,全市乡(镇)基本实现通自来水。 (陈起拓 摄)
核心提示
打开水龙头,就有清澈的自来水流出。现在的孩子看到小巷深处的水井,大多数会投以好奇的目光。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被闲置的古井,曾经与长辈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年长的泉州人,对古井边街坊邻里聚集排队等候取水、挑水的日子依然记忆犹新。虽然怀念这种古朴的生活味,但便捷、卫生的自来水取代没有消毒的井水、泉水,以及用水难问题随之远去,还是令人们由衷地欣喜。
□本报记者 李凯龙 陈起拓 陈小阳文/图
吃水人说
农村
50年前
挖口井花掉半年工资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早走村借水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饮水主要靠井水、山涧水、山塘蓄水。泉港区界山镇东张村村民陈善金今年77岁。他回忆,当时,全村1000多人共用7口井。夏天是用水高峰期,水井旁往往排满等候取水的人。冬天少雨水,水井出水量少,村民常要一大早就挑着空桶到邻村借水。那时,陈善金不过十几岁,一天要走两次,每次要走1公里路,挑着100多斤的水回家。
为了解决用水困难,陈善金远在海外的亲戚发动族亲打井,可是这并非易事。打一口井人工费、石料费等,需要几百块钱,这相当于当时城里一个工人半年多的工资,要不是有侨亲寄过来的侨汇,想都不敢想。1965年春天,陈善金在自家宅前破土挖井。一个直径1.4米、深10米的井,本家族十几个壮劳力挖了半个多月才挖完。因为当时没有什么机器,基本靠人工,一边挖井一边要用木板将坑内壁的土抵住,以免塌方。挖到深处时,还要有人下到井底,一部分人再在上面把土吊起来,一部分人负责倒碎石、砌井壁。
相关新闻
- 2012-11-06从手写介绍信到职能二代证 身份证变迁见证社会发展
- 2012-11-05旅游业发展见证泉州市民大变化 游遍天下不是梦
- 2012-11-02我身边的都市生活 等通话到弹指间“冲浪”
- 2012-11-02购物从凭票到"一站式" 感受泉州40年商业变迁
- 2012-11-01泉州交通半世纪跃变 从步步靠走到海陆空出行
- 2012-10-31泉州百姓住房变迁记 从"忧其屋""有其屋"到"优其屋"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