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昏暗煤油灯到灯光视觉盛宴 光明之城的灯光记忆
近年来,泉州的夜景变化巨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光明之城。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从靠点竹篾片、煤油灯照明,到用上清洁电源的灯泡;灯泡从纯照明用,到讲究节能、环保,兼具美化作用。因为电的使用,泉州的照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泉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光明之城。
□本报记者 吴志明
昔日夜间发光指路
今朝照明美化兼顾
最后通电的村庄:
告别烟熏火烤的煤油灯
2006年6月29日,德化县葛坑乡霞玲村洋山自然村通电了,这标志着泉州市实现“户户通电”,700多万泉州人民告别煤油灯,用上了清洁的电灯。
近日,记者来到洋山自然村黄景星老伯家。黄老伯表示,有了电生活方便了,不用再担心点煤油灯会把木房子烧掉,也不用半夜起来到处摸火柴了,一拉开关,电灯就亮了。更重要的是,现在终于可以看电视了。
黄老伯今年70岁,说到通电之前的生活感触很深。他说,他家最早的照明基本靠竹篾片。从山上将竹子砍下来,劈成薄薄的一片,大约1米多长,晒干。到了晚上就把竹篾片插在土墙缝里,点上火作照明用,当一根竹篾片快燃尽时就换上另一根。日子久了,家里的墙上总可以看到一些未燃尽的竹篾头,旁边还有被烟火熏烤的黑色痕迹。一些家境稍宽裕的农家,就用茶油点灯。“这就是‘油火盏’,它用一个葫芦形的瓷器装上茶仔油,油上浮根灯草,用火柴点燃灯草,发出萤火虫样的灯光。”新中国成立后有了煤油,他家也开始用上了煤油灯。
在黄老伯家,记者见到了几个废弃的煤油灯。小小的油罐已有些破旧,盖子中间被钻了一个小孔,孔里放上一根用铁皮卷成的小管,小管内塞入棉纱,油罐内盛上煤油,点燃棉纱灯就亮了。昏黄的灯光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遥远的岁月。
相关新闻
- 2012-11-07从引泉挖井到自来水流到家 泉州饮用水50年跃变
- 2012-11-06从手写介绍信到职能二代证 身份证变迁见证社会发展
- 2012-11-05旅游业发展见证泉州市民大变化 游遍天下不是梦
- 2012-11-02我身边的都市生活 等通话到弹指间“冲浪”
- 2012-11-02购物从凭票到"一站式" 感受泉州40年商业变迁
- 2012-11-01泉州交通半世纪跃变 从步步靠走到海陆空出行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