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看天吃饭” 果蔬基地引入标准化管理
最近,泉州台商投资区梅岭村果蔬基地的胡萝卜丰收,产量达到每亩7吨。图为农民正在给胡萝卜装袋。 (陈灵 摄)
本报讯 (实习生陈灵 记者晏琴)“像生产汽车那样,土壤、浇水、施肥,每一道工序都按照设定好的标准管理,便能相对精确地预测、把控产量。”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梅岭村的台盛果蔬基地,去年9月种下的“坂田七寸”胡萝卜迎来丰收。
然而,回顾这一季的种植过程,果蔬基地负责人林政晖却坦言并不容易。于是,结合曾经在汽车制造业工作的经验,一个想法在他心中酝酿并付诸行动——把制造业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嫁接到农业生产上,定质定量地生产出高优蔬菜。
气候和菜价波动惹人发愁
刚下过一场春雨,记者在果蔬基地看到,一颗颗不久前从土里收获的胡萝卜整齐有序地摆在田地上,等待装袋。它们像成人的小臂那么长,被雨水洗刷后红艳艳的尤为诱人。“胡萝卜的亩产量一般在5吨左右,这一季的亩产有7吨。”林政晖说,种了250亩,总共收成1750吨左右。
这些胡萝卜经过清洗、包装、保鲜后,将销往迪拜等中东国家,以及印尼、韩国等。“包装后的胡萝卜每吨3600元左右,未包装的胡萝卜在本地每斤批发价1.2元。”林政晖说,这次总算盈利了。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