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忧患谋长远 实干托起泉州梦
注重改善人居 变生态优势为生态品牌
把人留在小城镇,不是一留了事,而要留人留心。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配套明显滞后于城市的劣势中,小城镇的吸引力在哪里?
一来,小城镇的“白纸作画”更能高起点规划,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预留好,可以有效解决人的居住需求;二来,小城镇的生态优势是千金难求,合理提升之后就成为比较优势。
于是,民生优先成为泉州所有小城镇的共同选择。
公共服务是重要环节。结合实际,泉州提出了“六个一”工程,即一个规划展示厅、一座公园、一座污水处理厂含垃圾中转设施、一条主要街道景观整治、一座新地标、一个土地整治项目,以此强化生态建设、环境提升及历史文化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先行,以污水处理为例,水头、金井、龙门、东石、湖头、蚶江、水口、仑苍8个试点镇的污水处理厂已基本建成或投入运行。另外,各试点镇均完成1条以上主要街道的综合整治,镇区人均道路面积达14平方米以上。公园建设成为试点镇的一大亮点,水头镇的五里桥文化公园,总投资2.5亿元,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生态湿地为主要特征,“一轴贯东西,一环串八区”,成为综合性、开放性的城市生态文化公园;永宁镇黄金海岸、涂岭红星生态园等也都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泉州目前已实现“村村有公园”。
说到环境改善,不得不提的是磁灶镇和黄塘镇。磁灶镇曾是污染重镇,为摆脱这一“名号”,磁灶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关停、取缔一批污染大、整改不到位的建陶企业,完成建筑饰面石材行业整体退出转型工作。同时,下大力气整治环境,实现了从“污染重镇”到生态宜居的华丽转身。
说起黄塘镇,可谓家喻户晓。黄塘以“生态”为核心理念,以倾力打造“现代田园风光示范镇”为发展目标,注重连片开发,改革之下,昔日的穷乡僻壤已不复存在,今日的聚龙小镇赫然成为海峡西岸生态宜居的生态品牌。
小城镇建设中,另一种新型户籍管理模式——农民、居民“双重身份并存、双向自由流动”正在逐步实行;城乡均等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在推广;试点镇社会保障体系及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正在健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承诺,正在步步兑现。
而所有努力,为的便是让小城镇里的农民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公共配套设施,真正安居乐业。
- 2013-05-24技改投资完成130多亿元比增33% 投入企稳回升
- 2013-05-24可实现年产值超10亿 钧石能源项目预计年底投产
- 2013-05-23福建首次进口伊拉克原油 27.7万吨货值2亿美元
- 2013-05-23前4月泉州对欧盟出口增两成 达到9.17亿美元
- 2013-05-23销售2.3万多辆 泉州一季度乘用车市场比增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