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墓:民族英雄荣归故里 两岸同胞交流平台
溯源:从台湾迁回南安
郑成功是泉州南安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是十七世纪中国反抗荷兰侵略者、收复和开发台湾的民族英雄,于1662年2月1日彻底收复台湾。
“收复台湾以后,他了解民情及社会情况,在那荒凉的台湾岛上,实行‘寓兵于农’之法,屯垦开荒。”南安市郑成功学术研究会郑新新说,那时,台湾新辟土地环境十分恶劣,瘴疠流行,开荒任务非常艰巨,郑成功亲率官兵,积极开发,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紧巩固台湾海防,坚守阵地,免于荷兰侵略者“复仇”。郑成功率军披荆斩棘,流血流汗,艰苦创举。由于十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康熙元年五月初八(1662年6月23日)在台湾病逝。
郑成功死后,葬于台南的洲仔尾,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奏请康熙皇帝,念台湾辽海,祭扫不便,怕被人挖掘,乞迁葬内地,并获恩准,同年农历五月廿二,迁葬南安水头康店村祖茔。
南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小川告诉记者,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妻董氏、其子郑经和媳唐氏的灵柩。
1929年,郑陵被盗,有关方面及时抢救石质墓志铭两块,一为郑经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所立《乐斋郑公暨妣郭氏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延平王附葬祖父墓志》。郑成功灵柩用棺廓两层,里面一层油漆朱红鲜泽,棺内布满水银,骨骼完好,取出将盔一项,龙袍一件,腰围玉带镶玉十七块,靴鞋各一双,还有头发等珍贵文物,部分文物现由南安市文博单位收藏。
意义:两岸同胞交流平台
郑成功墓是涉台文物,体现两岸同胞同宗同源关系,并具有历史、艺术价值。
杨小川说,郑成功不仅是民族英雄,更代表着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文化的传承,海峡两岸关于郑成功的信仰、习俗、文化等元素交融汇通,增进了文化认同,也促进了闽台交流合作。郑成功文化已成为海峡两岸同胞联络感情的纽带,构筑起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 2013-06-20郑成功与闽南文化研讨会在泉州举办 专家学者汇集
- 2013-06-19海内外四十多名专家研讨“郑成功与闽南文化”
- 2013-06-18弘扬光大民族精神 郑成功文化研讨会泉州举行
- 2013-06-10泉州郑成功公园晨练老人 跌下3米高铜像台座受伤
- 2013-04-11千寻万觅意外翻出郭沫若照片 曾在南安石井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