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走向东亚文化之都大擂台 唱念做打歌舞故事
高甲戏《连升三级》第七场“连升”
高甲戏
推荐人: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团长何杰
制敌术:以丑为美 最得厝边心
要说最有本地群众基础的,还是得属高甲戏。
高甲戏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最早是扮演《水浒》的英雄,表演武打的化装游行。因剧本人物出彩,说泉州腔,唱南音曲,武打动作精彩,过年看戏,看的大多是高甲戏。
高甲戏行当的划分,原只有生、旦、丑三个,后来陆续增加,与京剧大致相同。主要分为生、旦、丑、北(净)、杂五类,还有贴、外、末等。
其中,声名在外的还是高甲戏中的“丑角”。
丑行有男丑和女丑,男丑又分为文丑和武丑,文丑还有“长衫丑”、“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还可以细分为“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等。
十多种“丑”形成亦庄亦谐、以丑见美的特色。上世纪60年代,高甲戏《连升三级》轰动一时,被誉为“南海明珠”,从此丑角几乎成为高甲戏的代名词了。
2006年,高甲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作为戏剧中的一个单项,即形成于1930年的“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
其实,千万别被丑角搞晕了,高甲最早还被称为“大气戏”、“蟒袍戏”呢。因为形成较晚,后来还吸取了木偶、京剧的武打程式;借鉴了梨园戏旦行的指法、科步;唱腔里还能找到南音的痕迹,还有民歌小调和傀儡调。所以如果你看高甲戏,找到了活泼、诙谐、粗犷的感觉,那就对路了!
最近中国戏剧奖的小戏小品比赛正在举行,在初审至复赛中,全国200多个参赛项目筛选至57项,最终高甲戏选送的《送水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杀入决赛。评委表示,在全国戏剧正在追求大制作的时候,小制作的高甲戏更显返璞归真。
相关新闻
- 2013-09-14歌吹漫步文化大观 闽南民俗有地域特色雅俗共赏
- 2013-09-11家传村袭武道犹存 泉州习武之风一直盛行
- 2013-09-07三风雅人物亮相“大擂台” 展现刀尖江湖指尖艺术
- 2013-09-05泉州荣获“东亚文化之都”美誉 海交三城展古厝长情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