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东亚文化之都” 深挖历史内涵做强文化旅游
深挖历史内涵 做强文化旅游 文化界人士畅想“东亚文化之都”
“东亚文化之都”授牌后,泉州文化界人士感到振奋激昂。在他们看来,这是世界对泉州文化底蕴、文化工作的再一次肯定。以此为契机,大家畅想泉州文化未来的发展,表示将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完善各项文化惠民措施,以更开放的思维挖掘、发展文化旅游,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水平,推动泉州文化再上新台阶。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
泉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较为分散。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提出,应进一步保护、整合这些资源,建成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集中展示泉州丰富的闽南文化。同时,推广海丝文化,申报文化遗产,抢占文化保护制高点。“我们应有步骤、有计划地试点文化旅游步行街,如在清净寺、府文庙、开元寺等片区,整合传统建筑、特色景点,并建设停车场、旅游驿站等配套设施,集中对非遗文化进行展示。”他说,“很希望能建成我们自己的夜市,不仅包含各种特色小吃、手工艺品,还包括酒吧、茶座、文化沙龙等,综合展示‘泉州味’,成为一个雅俗共赏的综合文化中心。”出宝阳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游人来泉州后“不知去哪”、“不知如何去”的问题。
如何迎接“东亚文化之都”带来的国际游客?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陈金华建议,泉州的旅游方式应有意识地向文化体验、文化创意和文化度假转变。“作为文化之都,我们应提升旅游层次,让游客深入其中,亲身体验,如泉州的海洋文化、宗教文化等都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形成互动。”陈金华说,目前的一些文创园都是以吃喝为主,深层次的“文化创意”还有待挖掘、提升。“文化度假也是高层次的旅游项目,泉州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产业,都可以作为文化度假项目来规划。”
积极推动泉州文化走出去
从事宣传工作的市民潘登认为,泉州文化要以“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整合内容资源,“把闽南文化推向全世界,开展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并且积极地将其他国家的文化引进来,让普通市民也能接触和了解,这从侧面上能增强市民对闽南文化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市民的文化涵养。”潘登认为,泉州要全力保护好闽南文化的各种符号,这些符号既包括一些可见的标志,如东西塔、惠安女等,也包括一些不可见的精神,如“爱拼才会赢”等。“这些无形的文化内涵已通过世代的教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应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消亡,而应成为泉州人心中不倒的东西塔,成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支柱,帮助泉州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
进一步提升市民文化素质
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市民的文明素质是重要一环。泉州通淮关岳庙董事长吴金炎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对市民文明素质的培养,从基层入手,以社区为单位,长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同时,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方面,也要更加严格,让整个城市更加有条理、有秩序。另外,相关部门还应注重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如泉州的关帝信仰、妈祖信仰等,它的意义何在、缘何如此等,要让市民、游客懂得其内在精神,而非仅仅是烧香、“拜拜”那么简单。“郑成功、清源山老君岩等也都有生动的故事,不能局限于只看一座雕像。”他说,“精神内涵的挖掘,能够进一步提升游客的兴趣,兴趣上来了,到泉州来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了。”
将宗祠家庙交与族人管理
宗族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地面有成百上千座祖厝、宗祠、家庙,历史悠远,承载着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宗祠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是联系海外第二代、第三代侨胞的桥梁和纽带。”泉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杨茂盛认为,应依法依规对这些祖厝、宗祠、家庙加以保护。“很多宗祠缺乏管理修缮,令其族人痛心疾首,希望有关方面能落实涉侨涉台政策,将宗祠交与族人管理。相信血浓于水的情感会使他们有心、用心地加以修缮维护。”他说,此外,宗祠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南音、高甲戏等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兴盛。
□本报记者 赵轲 郭雅莹 游怡冰
- 2013-10-05光影里的“东亚文化之都”
- 2013-10-04交流之旅成果丰硕 赴韩泉州交流访问团分享收获
- 2013-10-03中日韩三城市演绎“东亚之风” 提线木偶最受宠
- 2013-10-01泉州有了世界级新名片 “东亚文化之都”授牌引热议
- 2013-09-30文化部长蔡武:希望泉州更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