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布袋木偶大师李伯芬 烙在他身上最深的是木偶
套上木偶
表演起来很有精神
亲人来了,李伯芬认不得。同事们来了,他就很高兴。尽管不能认出所有人,但他喜欢和大家一起唱南音。记性变差了,自己唱有些难度,但只要同事起个头,他就能往下哼起来。
除了南音,他记得最牢的,就是木偶。套在手上,他能熟练地操作起来。这让亲友们颇为感慨,这门艺术,确确实实深深印在他身上了。
李伯芬家有2个木偶,是传统剧目《番婆弄》的主角。刚从中风中恢复,他的右手不是很灵活,需要在女儿的帮助下,一点一点地伸进木偶中。单是把手放进去,就花了好几分钟。不过,木偶一到他手中,他整个人就突然精神起来。在左手的辅助下,他将木偶高高举起,飞舞起来。李伯芬边表演边说,这出戏讲的是一个闽南人到菲律宾后,与一名“番婆”(当地女子)的爱情故事。木偶在他手中点头,说话,鞠躬,活灵活现。
表演时,李伯芬的嘴巴一直在动,只是因为没人起个调调,一时唱不出来。
因为右手还没完全恢复,家人怕他太累,让他停下,可他还有些意犹未尽。
他的女儿说,还在住院时,尽管右手还不怎么能动,父亲就时常用手指比划木偶表演的动作,“看起来简直就像他手中真的有木偶一样。不过,或许是动得多了,他的手恢复得很快,才一个多月就比较灵活了。”
【贡献一生的,是木偶】
出生木偶世家 获国际木偶节一等奖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伯芬一辈子都和木偶在一起。他记性不好,但还是在断断续续中,说起了和木偶结缘的一生。
他出生在晋江东石潘径村一个木偶世家,6岁学戏,13岁与父亲登台演出。那时,他每天早上练嗓子,还得学各种操纵木偶的技巧。最难的是,要让蜷曲着的木偶活起来,生动说话。为此,他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来练习。说起这些,老人清楚得很。“当时我父亲经常到厦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表演,后来我们三兄弟就一人领了一个团,开始独立表演。”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李伯芬与父亲等人共同成立晋江木偶剧团。1960年,他代表国家参加罗马尼亚第二届国际木偶节,获得表演一等奖和金质奖。“那是他这辈子最荣耀的一件事。奖状还留着呢。”在一旁照顾的女儿抢过话头,说出老人的高兴劲儿。
如日中天却遇文革
拉车度日还在练
事业如日中天的李伯芬,几年后却碰上“文革”,被迫解散剧团。为了养家糊口,他每天拉着板车,载木材去卖。这份落差,差点让他自暴自弃。
只是,喜爱了这么多年,坚持了这么多年,真要放弃,他舍不得。
每天拉车的间隙,晚上休息的时候,他都要练练木偶。他的女儿说:“那时我们几个小孩经常在后面帮忙推车,他就给我们讲起木偶戏里面的故事。一边是为了给大家解闷,一边也是为了不忘记唱词。”
终于,1978年,晋江木偶剧团重新组建,李伯芬回到舞台。他主创、主演的《白龙公主》演出1000多场,还获得文化部嘉奖。
“木偶是传统的东西,没有继承,后代就没有办法看到了。”李伯芬曾这样说。为此,他挖掘整理了100多部传统木偶戏,而且还在泉州艺术学校木偶班担任专业课老师。如今,他的弟子遍布晋江、惠安及新加坡、香港等地。女儿说,他虽然不能出去表演了,但在他的影响下,哥哥、堂哥,还有一个堂侄还在继续着木偶事业。
- 2011-11-18泉州古老的木偶戏革新 激发活力创新富有成效
- 2011-11-17"国粹"港澳校园行结束 泉州提线木偶戏载誉归来
- 2011-11-16晋江木偶重现红色经典 "小萝卜头"明年全国巡演
- 2011-11-08结合新工艺新材料 木偶雕刻从舞台走向"柜台"
- 2011-11-03第13届上海艺术节 泉州木偶大师带"郑成功"赴会
- 2011-11-01打磨精英 "泉州木偶期待新一代大师"创新中弄潮
- 2011-10-01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和高甲团 亮相北京传统音乐节
- 2011-09-27泉州提线木偶亮相"第一国门" 展期3个月或延长
- 2011-09-22洪世键:让木偶戏成为晋江最亮丽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