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要闻 > 正文

华大讲堂首次走出校园 关注全球视野下的闽南文化

qz.fjsen.com 2012-10-24 08:13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文化是由人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的精髓是埋藏在族群心底的一种意识,它支撑着人类不断地延续和发展。闽南文化的先进性,既源于中华文化思维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又基于延伸之后闽南人坚忍不拔的生存意识、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以及抢抓机遇不断调适拓展的文化性格,这些共同造就了以推动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一种务实的文化。闽南文化的务实体现在闽南人的人文性格上,就是能顺应时代,自我调适,在呼应现实中改革创新,追求效益最大化。闽南人秉承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强调生存发展和安居乐业。长期以来,远离中原的迁居环境、闽南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东南沿海的地理状况,以及台湾的海岛特征,都催生了闽南文化的务实和拼搏意识。面对艰难险阻和天灾人祸,闽南人勇于奋起抗争,善于调整思维方式,善于改变路径,善于寻求新的出路。这从早期闽南人披荆斩棘地开发促进泉州刺桐港的兴盛和漳州月港、厦门港的先后崛起,从闽南人冒险犯难突破明清海禁,开发台湾宝岛、拓展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商贸等方面可窥一斑。

闽南文化是一种和谐的文化。闽南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兼容性。历史上中原汉人南下进入福建,首先要能与当地闽越遗民相处,为了能长期生存,更需要追求相容。闽南人带来的相对发达的中原文化,融合了闽越遗民文化,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闽南社会。宋元时期,刺桐港依托和谐的闽南文化,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口。这里迎来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许多阿拉伯人因经商而择居泉州,繁衍生息。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与中国的道教、佛教一同聚集于泉州。各种宗教信仰纷至沓来后,经历了短暂的碰撞融合,彼此相安无事,共同繁荣。而正是闽南文化的包容和谐理念造就了这一世界宗教文明和谐对话的奇迹。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闽南社区,闽南人与当地社会的融洽共处,也都体现出围绕经济利益、注重和谐互惠发展的闽南文化积极维护各方利益的先进意识。

闽南文化是一种抢抓机遇的文化。远离中原、不断播迁的生存竞争锻造了闽南文化强烈的危机意识,构筑了寻求发展路径、抢抓天时地利的优秀传统。闽南文化所展示的抢抓机遇,体现在闽南地区的发展历程之中。汉武帝平闽并外迁闽越人后,汉族移民便逐渐进入闽南地区,在这块不甚被人知晓的土地上开始了300余年的经营发展。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之时,闽南远离战火侵扰,闽南人在这里营造出平和宽松的环境,成为北方和三吴民众的避难所。唐宋以来,闽南人借助海洋,向外拓展,开发贸易,抢占先机,搏击商海,成就了世界著名的刺桐港及后来的厦门港。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地闽南人更是善于捕捉信息,发展优势,把服装产业、体育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做成一流的产业,演绎了著名的“泉州模式”和“晋江经验”。

闽南文化是一种拓展性的文化。自古以来闽南人崇尚海外贸易。凡舟楫达到之所,都可以看到闽南人的身影,找到闽南方言和民俗文化。从分布海内外的闽南社区来看,以闽南方言为标志的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的经商,已经一步步走向全球。目前,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中,大约有6000多万人说着闽南话,占世界人口的1%左右。文化由人创造,与人相随。闽南人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各地,让国际社会更直接、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文化深邃的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闽南文化是一种充满核心认同感的文化。闽南文化具有强烈的重乡崇祖意识,强调认祖认宗认乡。闽南人崇信“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儒家思想。多少年来,漂泊在外的闽南人,都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七月半无倒来无祖,年兜无倒来无某”(农历七月半没回家是没有祖宗观念,春节没有回家是没有老婆——即,没有家庭观念)。闽南人善于把代表闽南文化特色的语言、艺术、观念带到谋生之处,事业有成后一定要衣锦还乡,为家乡事业做出奉献。这种“族源意识”与“文化自觉”,充分表明了闽南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闽南文化是一种善于自我整合的文化。闽南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并不断向外传播,是因为它具备了不断自我整合完善的功能。闽南文化从中原延伸至闽南地区,融合了闽越文化敢于拼搏、善于海事的特色,接纳了吴文化、赣文化、客家文化、粤文化等的影响,宋元以来,又融入了阿拉伯民族、东南亚诸民族和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些特色,使得自身愈来愈丰富多彩。闽南文化犹如海绵,在吸收其他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具备新的气象。

没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就不可能产生推进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内动力。闽南文化的先进性为闽南族群提供了生活与习俗规范、心灵与精神归属、生存与价值取向。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闽南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中日显成熟的范式,和谐相融、整合拓展、坚韧务实的精神,对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作者系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闽南文化研究专家)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