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从灰黑蓝到“我型我秀” 泉州百姓服装变奏曲

qz.fjsen.com 2012-10-29 09:22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三个泉州人眼里的服饰变迁

早期缝纫机大多是用脚踏的 (晋江档案局 供图)

有穿衣服的,自然就有做衣服的、卖衣服以及缝补衣服的,对于后三者来说,服装之于他们,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见证。

卖衣服 从色调不多到款式包罗万象

张加泓是泉州最早经营服装生意的人之一。从1979年至今,经历了30多年的卖服装生涯。

改革开放后,凭票购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人们对衣服的需求多了起来。一些有生意头脑的泉州人,在当时最为繁华的市区中山南路指挥巷摆起了卖衣摊。衣服大多是从晋江金井一带运过来批发的。指挥巷有四五十个衣服摊,但卖的衣服也就几种,色调并不多。张加泓回忆说,那时候一般人工资每月10多元,而一件好的羊毛衫也要10元左右,即使这样贵,还是供不应求。

做衣服 从一年一身衣到一天三换衣

一把剪刀,不同年代,裁出不同样式的服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山装、干部装;上世纪80年代,是喇叭裤、西装、蝙蝠衫;上世纪90年代,则已是五彩缤纷……市区中山路的许阿姨一家,几代人都是裁缝,见证了泉州人在着装上的变化,

“早些年,妇女装束一般是大旗衣或者斜胸衣,用来做衣服的材料一般都是棉布、纱布、粗布和蚊帐布。”许阿姨说,老百姓真正把衣服当做“服饰”来穿,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在上世纪80年代,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都引领过潮流。

“以前人穷,只要是衣服就穿;现在的人讲究年龄与款式、颜色搭配;以前的人‘一年一身衣’,现在的人‘一天三换衣’,穿衣不但讲究‘合身’,更讲究‘品牌’。”许阿姨说,有个街坊上世纪80年代时20来岁,因为结婚,做了一套西装,这套西装除了春节、元宵节,只有红白喜事才穿,而且穿了七八年,直到颜色由灰色褪到白色。现在,这个街坊每年都来店里做衣服,一做就是几套。街坊说,做衣服价钱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穿得合身,跟得上时代。

许阿姨的顾客,大多经历了这样的转变。“早些年,人们一般一年才做一两套衣服;现在,衣服太多都怕‘撞衫’。”以前慢慢被冷落的裁缝店,现在生意又好起来了,“人们穿衣更追求个性、舒适,当然,布料绝对要好。”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