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学界再掀“朱学”热潮 朱熹与闽南文化之缘
石井书院
朱氏三代 与泉结缘
朱熹是中国封建时代影响极为深远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说起朱熹,多数人是知道的。但说到他与泉南文化的历史渊源,知者寥寥!
泉州是朱熹青年时期做官讲学之地,又是他一生多次来过的地方。当年,喜好山水之乐的朱熹,利用公务之暇常常与朋友相偕遍游泉州名山胜景,在游历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以纪念他的出游及感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朱熹多次到过泉州境内的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惠安等地区,在诸多名山胜景留下诗作:泉州东海法石村宝觉山上至今保留有朱子所题的匾额。朱熹在游览安溪山水期间还品题了“清溪八景”;他曾经在永春县桃城镇环翠亭论诗讲学,留下了“青蛙带枷镶环翠”的传说。永春的岩屏山也因朱熹临下山时一句“兴此岩也,必聚众仙。山有仙则名,此山必仙众而鼎甲,宜易名鼎仙山”的感慨而建起了鼎仙岩。朱熹游南安雪峰寺时,见景作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被人千古传诵。另据考证,朱熹在泉,曾多次游历九日山。他对泉南诸山所吟咏诗作的数量,以九日山为最。且在不同的心境之下,留下了不同意境的诗歌。首次游九日山,朱熹留下了《题廊然亭》、《题九日山》、《题九日山乱峰轩》、《题九日山石佛岩》等诗,而后又与泉人傅自得月夜载酒泛舟金溪,留下了“扁舟转空阔,烟水浩将平。月色中流满,秋声两岸生”等诗句。
朱熹和他家人,除了朱熹本人外,其父朱松与其子朱在也与泉州有着深厚的渊源,朱松曾任石井镇(今安海镇)监税。在他赋任安海时,常集优秀士子讲习“义理之学”,并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于是,建立了“鳌头精舍”,让他传播理学;嘉定年间,朱熹第三子朱在以荫补官,通判泉州,应安海士民要求,创办书院。由此可见,朱氏三代振兴泉南文教,人文兴盛,学术研习盛况空前。
- 2012-12-01闽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在泉州师院召开
- 2012-12-01闽南文化后续传承 以闽南语的名义从娃娃抓起
- 2012-11-24探索传承文化的闽南气象谚语 小句子蕴含大道理
- 2012-11-13泉州暂不使用国学教材 主打“闽南味”传统文化
- 2012-11-13展示闽南文化促进交流 “金门之夜”综艺晚会举行
- 2012-10-24华大讲堂首次走出校园 关注全球视野下的闽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