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火长续中弘扬文化 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增色
在香火长续中弘扬文化—— 串珠成链 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增色
【编者按】
一个多月前,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终审工作会在京举行,市委书记黄少萍率泉州代表团参加终审申报。满怀对家乡的热爱,黄少萍在紧张激烈的陈述答辩中,尽展泉州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泉州力压苏州、杭州、武汉、西安等强劲对手,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赢得殊荣固然不易,而建设好“东亚文化之都”,更是兑现参评承诺的重大责任。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精心谋划,明年将重点举办学术论坛、对外文化交流、文艺演出、文化艺术展览、文化类比赛等五类文化活动,建设一批文化设施项目。眼下,如何借力东风,全面、深入发掘那些或被世人熟知、或隐于闹市的泉州文化,彰显泉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魅力、意义和国际性,推动新一轮古城文化保护、新城文化建设?一场思想风暴方兴未艾。
即日起,本报推出以“发现之旅”、“感受之旅”、“开拓之旅”为三大篇章的系列报道,在深入走访、探寻泉州文化“宝藏”的过程中,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就如何用好“东亚文化之都”新名片,建设更具深度、广度和高度的国际性文化强市展开深度探讨。
22年前的那个春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船“和平方舟”抵达泉州,眼前所见遍地开花的宗教信仰,令考察组忍不住惊呼“世界宗教史上的奇迹!”次年,泉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段(中国)唯一一个起点城市”,这一场宗教文化观摩功不可没。
20多年过去了,面对“东亚文化之都”殊荣,如何借此在世界舞台上奏鸣泉州文化交响?溯本回源,宗教文化不仅是绕不开的文化因子所在,在文化界、宗教界人士的眼中,更蕴藏着无限的商机与亟待开发的市场潜能。
□本报记者 叶舒雯
溯本回源
“市井十洲人”留下丰厚遗存
到泉州来,一不小心,你就会与宗教撞个满怀。这里古时“满街都是圣人”,这里有中国最大的道教造像老君岩,有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史迹“圣墓”,有中国仅存的摩尼教寺庙草庵,还有中国唯一保留祭祀印度教洋山神的白耇庙。
一言以蔽之,这里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宗教博物馆”。
把目光投向历史,1000多年前的刺桐城,满街都是“老外”,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商人、旅行家、僧侣,在带来大量物流、资金流的同时,也将各自的文化与信仰留在了这里: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中亚的摩尼教、东亚次大陆的印度教……岁月流淌,“市井十洲人”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独具魅力的宗教景观,更是不可多得的宗教旅游资源。
今时财富
方圆一公里五种宗教共存
如果说,丰厚的宗教遗存,是泉州文化资源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那么,这些宗教景观彼此相隔甚至不出数步之遥,则更让人惊喜。
在老城区内,南门天后宫,涂门街关帝庙、清真寺,南俊路承天寺,东街元妙观,花巷天主教堂,中山路泉南堂,西街开元寺等,整个范围不出一公里圆径,五种宗教信仰共存。这当中,开元寺、清净寺、元妙观……哪一座不历史悠久?
再把目光投向国内城市,西安回民街、苏州玄妙观观前街、上海城隍庙一条街……这些景点无一不以宗教景点为核心,辐射开发出一系列旅游配套设施,并成为国内知名旅游景区。然而,一方面,这些景区在宗教的多元性与集聚性上,都比不上泉州;而另一方面,泉州虽宗教遗存众多、保护较好,但多为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能够留住游客的“合力”。
问题随之而来:“不行宗教旅,枉到刺桐城。”但到了刺桐城,又该如何行这一场“世界宗教博物馆”之旅?在不少宗教界、文化界人士的心中,答案呼之欲出,优越的先天条件,依旧鼎盛的香火,泉州何不借鉴他山之石,整合开发一条宗教旅游路线,打响“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名号?
- 2013-10-14泉州市民网友畅想“东亚文化之都”生活新图景
- 2013-10-11泉州代表团赴韩国光州交流记:当光明之城遇见光之都
- 2013-10-10借文化产品将泉州推向世界 畅想“东亚文化之都”新机遇
- 2013-10-06畅想“东亚文化之都” 深挖历史内涵做强文化旅游
- 2013-10-05光影里的“东亚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