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千家罗绮管弦鸣 四海皆知刺桐港
千家罗绮管弦鸣 四海皆知刺桐港 ■城区扩容7倍,环城遍植刺桐 ■“泉织”热销海外,成为进贡良品 ■西塔建成,承天寺前身出现 ■泉州出了第一位状元郎 ■招贤院吸引大批中原名士
五代时期泉州环城遍植刺桐,因此得名刺桐城。 五代十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较为短暂而又战乱频发的时期。庆幸的是,处于闽国管辖之下的泉州“境内升平”,北方人士大量南迁,人口大量增加。 这一时期正是泉州对外贸易酝酿、发展的关键期,整个社会经济获得大开发。纺织、制瓷和矿冶是泉州的三大手工行业,“泉织”热销海外,成为进贡良品。人口骤增带来古城扩容,环城遍植刺桐树,泉州以刺桐港闻名遐迩。城市也多了新地标——开元寺西塔建成,当时为七层木塔;承天寺前身出现,当时名为“南禅寺”。 这一时期,泉州文化盛事亦不少:泉州招庆寺曾盛极一时,名僧辈出,现存禅宗最古的灯录《祖堂集》即为该寺僧人编撰,可惜该寺后来毁于战乱;晋江人陈逖于五代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中文状元,成为泉州历史上第一位文状元;而位于北峰潘山招贤院就像个豪华招待所,吸引韩亻屋 、王涤、崔道融等大批中原名士,更为泉州城增光添彩。 □早报记者 张文璟/文 王柏峰/图 南音《千家罗绮管弦鸣》展现的正是唐宋之际五代时期泉州的繁荣景象 壹 “泉织”热销成进贡良品 唐末五代以来,中原经济残破,北方人士大量南迁,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入闽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支,形成了两晋以来汉人移民入闽的第二次高潮。 而泉州在王审邽、王延彬父子,留从效和陈洪进相继主政下,“境内升平”,人口大量增加。 五代时期,泉州地区的手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比如说,当时的纺织、制瓷,还有矿冶,这是泉州的三大手工行业。”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说,在唐末五代,泉州地区的纺织业发展得很不错,当时泉州的边远地区“民乐耕蚕”,呈现出“妇营蚕织,绔繻之颂兴”之繁荣景象,而泉州城区更是“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热闹情景。 此外,“泉织”和葛布也成为当时泉州热销海外和进贡的著名产品。“进贡的次数和数量,是唐代时候的进贡远不能比的!”林少川举例说,据历史记载,后梁干化元年(911年),王审知就向梁进贡葛布,数量三万五千匹之多!而当年陈洪进据泉漳,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贡宋泉州出产的葛布、绢各达数万匹。这些都直接反映了五代时期泉州地区纺织业是多么发达。 承天寺的前身是建于五代后周的“南禅寺” 贰 设专门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当时,闽政权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如王审知时,就在福州设有“榷货务”,泉州当时亦有类似的管理机构。 “记得是在1982年,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大庭宋建石塔中,文物部门就发现了一座五代南唐保大四年(946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泉州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说,经幢铭文中署有“州司马专客务兼御史大夫陈光嗣”、“州长史专客务兼御史大夫温仁俨”等,这些职衔都与海外交通事务有关,这说明泉州在地方上设置有关机构对海外交通进行管理。 正由于这样,无论是闽国时期,还是留、陈二氏主政泉州时,他们都借此获得大量的财政收入,达到所谓的“国用日以富饶”。 而当时,大量的舶来品进入福建,一方面满足了统治阶级奢侈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还以这些舶来品为贡礼同中原的五代政权进行朝贡贸易。“在这些贡品中,所属泉州的不过是葛布、绢绫、干姜,其他的物品如香科、象牙、犀角等大都是通过海外贸易的舶来之物。” 叁 泉州城扩容 环城植刺桐 史料记载,五代时期,泉州环城遍植刺桐。刺桐树因此成为泉州的标志和代名词。 留从效扩建泉州城时,“重加版筑,旁植刺桐环绕”,此后,泉州以刺桐港闻名于中世纪。“刺桐是由海外传进来的一种树,当时就有许多诗人用诗歌来咏赞刺桐。”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玉昆说,由此可见当年泉州满城遍地种着刺桐树。 唐代时期的泉州城,周围只有三里,设四城门,即东行春、西肃清、南崇阳、北泉山;唐天祐年间扩大西城门。而在南唐保大四年(946年),留从效又建罗城和翼城。城高1.8丈,城门从4个扩大到7个,包括东仁风、西义成、南镇南、北朝天、东南通淮、西南通津、临漳,范围从3里扩大为20里,为唐城的7倍。 开元寺西塔最早只是七层木塔 肆 建西塔 最早为七层木塔 “五代时,福建一带社会独安宁,佛教得到大力推崇,特别是泉州,更是大造佛寺。”据《十国春秋》记载,闽王氏统治者推崇佛教,大造寺院,大铸佛像,大印佛经,并大量剃度僧尼。闽王政权33年中,建有佛寺200多座,仅泉州就建造54座。 五代时期,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及节度使留从效大造佛寺,比较著名的有承天寺、水陆寺、崇先广教寺、空相院、保福寺、方广寺、法石寺、金池寺、玉泉寺、玉泉广济院、凤凰寺、凉峰弥陀寺等。 “除了建造寺院,五代时,泉州古城还建立了不少佛塔,比如说开元寺西塔,最早就只是七层木塔。”泉州市书协副秘书长、文史学者许长锋说,当年闽王王审知“以木植浮海至泉建塔,号无量寿塔”,这个无量寿塔就是指开元寺西塔,建成的是一座七层木塔。木塔在南宋时期改造成砖塔。“当然,这只是历史上的传说史料。” 伍 承天寺始于五代后周 “承天寺与开元寺、崇福寺历史上并称泉州三大丛林,它曾经几经易名。”泉州文库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说,从泉州承天寺历史沿革来看,可追溯至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5-959年),当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将自家别墅“南园”舍为寺,号为“南禅寺”,后又因寺后有“月台”之胜,别称“月台寺”。 留从效为置僧田900石,并将毁废的招庆寺的产业划归南禅寺,延请招庆寺高僧省僜为南禅寺第一代住持。省僜属禅宗青原系雪峰义存的再传弟子,漳州保福从展的弟子,学问渊博,精通内典,开堂说法。于是其法徒趋附云集,南禅寺便成为泉南一大法席。后来,公元1000年左右,南禅寺被赐名“承天”。 泉州招庆寺静、筠两位禅师合著《祖堂集》,是现存禅宗最古的灯录。 陆 编撰禅宗最古老灯录 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两位禅师合著《祖堂集》,这是现存禅宗最古老的灯录。 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祖堂集》是日本学者于20世纪20年代在朝鲜发现的禅宗史书,有二十卷。 杨清江说,“《祖堂集》的作者与序者,均为泉州招庆寺的僧人。”作为研究初期禅宗史的珍贵资料,《祖堂集》全书记述的是自迦叶以至唐末、五代的禅宗祖师主要事迹及问答语句。 “原址位于现在清源山脚下势至寺东侧的泉州招庆寺,在五代时盛极一时,名僧辈出。”其中最有建树者当推《泉州千佛新着诸祖师颂》和为《祖堂集》撰序的省僜,编《祖堂集》的静、筠二禅师等。 值得一提的是《祖堂集》作序者——省僜,其俗姓阮,仙游人,7岁即出家。“此人学识渊博,精通内典,每次开堂说法时,法徒云集,成了泉南一大法席!” 据历史记载,后唐天成年间,泉州刺史王延彬在开元寺造千佛院,请其当住持,后来其为招庆寺住持,从学者众多。可惜泉州招庆寺最终毁于战乱。 在整个《祖堂集》中,所记载的泉州禅僧有雪峰、涌泉、化度等13人,是研究泉州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招贤院是开闽三王在泉州的重要史迹,图为招贤院古迹之一招贤井。 柒 泉州首位状元诞生 在封建社会,状元是知识分子所能得到的最高头衔。泉州在科举时代,中进士者为数不少,中状元的却不多。那么,在海滨邹鲁——泉州的历史上究竟谁是第一位状元?“这是泉州地方史学界长期关注却可以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杨清江说,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他就最早从《登科记考》中发现,泉州的第一位状元应当是晋江人陈逖。 但是,奇怪的是,陈逖高中状元一事在《泉州府志》中并没有文字记载。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泉州的头一个状元是唐贞观元年的文状元——徐晦。徐晦是莆田人,当时莆田属泉州。“如果从现今的地域上划分,泉州的第一位状元当属陈逖。” 关于陈逖的记载是:晋江陈洋人,五代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中文状元。其自幼聪慧,进退知礼,风度翩翩,入京应试,对答如流。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兵荒马乱,社会动荡,频频改朝换代。陈逖努力为国效劳,虽然受到宰相的器重,但其向朝廷提出的积极建议却都没得到皇帝的采纳。“因此陈逖感到自己好苦闷,一直想辞官而去。” 陈逖虽然身居高位,却能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当时有一年,家乡晋江遭受水灾,他便将自己有限的俸禄捐出来,帮助乡亲们重建家园。”后来,陈逖年老时因病而告老还乡,最终回到自己的家乡来。 捌 招贤院就像豪华招待所 “院内筑有馆舍,供吟诗论文住宿;有亭轩水榭,供赏景凭眺……”这是南安《丰州志》中,关于招贤院的描写。 招贤院位于泉州北峰街道招贤社区潘山,是开闽三王在泉州的重要史迹。据历史记载,招贤院是唐末五代时,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招揽中原避难的公卿名士之所,曾吸引了韩偓、王涤、崔道融等大批名士。 杨清江说,简单地形容,招贤院有点像是招待所,但相对豪华一些,是别墅体的招待所,专门用于接待中原的文人官员。当年三王入闽后,招揽来的中原才俊,就相当于一个庞大的智囊团。 |
- 2013-11-29唐朝繁荣强盛泉州正式得名 东方大港雏形显现
- 2013-11-26两晋:衣冠南渡沿晋江而居 乱世来泉寻乐土
- 2013-11-26高僧西来开启泉州海交史 诞生《金刚经》最早汉本
- 2013-11-22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 三国时期泉州行政建制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