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吨古墓"走"70米 南安明代夫妻合葬墓被迁移
整个墓的四周加固保护
借鉴“南海一号”打包出水经验 整体迁移
黄思近和正室之墓重达60多吨,侧室之墓重达40多吨!把两座如此巨大的古墓室,从原址分别迁移到40多米和70米外的新墓坑,是如何办到的?记者采访了现场负责迁移工程的王先生。
王先生介绍,黄氏家族邀请某古建筑公司设计了三个方案:一是先切割再迁移,二是重建墓葬,三是整体打包再迁移。
古墓经过数百年沧桑,搬迁难度很大,但重建墓室又无法完整地保留原墓。经过详细论证,再请教曾经成功迁移古厝的经验之士,黄氏最终决定采用整体打包迁移的方案。
十余天前,工作人员从墓室底部两侧挖了探洞,探测到底部结构。“墓室原本盖了两层,一层用红砖砌成,一层是糖水灰,墓室还有完整的排水系统!”王先生说。
一周前,工作人员开始给墓室整体加固。“这个步骤相对简单。”王先生介绍,工作人员用大槽钢固定墓室底部,在四周焊接加固。接着再清理墓室底部附着的泥土。
“前天迁移的合葬墓底部有些开裂,但整个过程还是很顺利的。”王先生说,此次方案借鉴了“南海一号”的“整体打包”出水经验。
为了吊起两座墓室,工作人员开来180吨级大吊车。
整体加固、清理附着物后,关系到成败的“三部曲”开始了:起吊,装车,墓室置于新墓坑。40多吨的墓室装上大型卡车后,被运输到新墓地,再用大吊车吊起,置于预先挖好的新墓坑。
“转移过程很容易造成裂痕,而任何一个步骤失败,都可能导致迁移的失败。”王先生称,他们严格按照方案执行,成功地整体迁移了两座墓室。
成保护文物的成功范例
南安文管会负责人杨小川认为,黄思近的墓葬规制大,原墓整体结构保留完整,尤其是这座明代古墓体现了两种传统技艺,即闽南古建筑和明清糖水灰墓葬特点,因此极具价值,“此次整体迁移,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文物,基本保留原墓风貌,很有意义”。
杨小川介绍,在泉州,整体迁移古墓较为少见,此次成功整体迁移,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成为保护文物的成功范例。
- 2012-07-08南安一明代古墓 穴内同现"恩爱窗""幸福门"
- 2012-06-11南安工地挖出夫妻墓 距今300多年文物价值一般
- 2012-04-20晋江发现明朝古墓 墓主人或为礼部尚书林欲楫
- 2012-04-20南安官桥发现元代老寿星墓 线索少身份难确定
- 2012-04-11南安官桥发现千年宋代古墓 墓室主人身份待考察
- 2012-04-06南安一中学保留南北朝古墓 数百文物做历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