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推进科学发展 生态富民:一条路径多方探索
东南网-福建日报5月18日讯(通讯员 方炜杭 张静雯)春茶上市了,安溪茶都数千平方米的茶叶交易大厅被客商挤得水泄不通,一派红火景象。
在有“茶叶第一镇”美誉的感德镇,一位制茶师傅说,“茶叶品质好,价格高些也不够卖,早上六七点就有近十位茶商守在门口等着收购。”
好茶离不开好的生态。这些年,带富一方的安溪铁观音产业在经历了一轮井喷式增长之后,遭遇农残超标、品质下降等危机。为寻找一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安溪着力建设生态茶园,实行退茶还林,换来了保护生态和茶业升级、茶农增收的“三赢”效应。
绿色,一直以来都是福建的主色调,生态优势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那么,福建将走一条怎样的绿色发展路子?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追求;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同样不是我们的目标,必须把‘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结合起来。”省委书记尤权的一席话,表明了福建决策层对发展路径的清醒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这已成为全省上上下下的共识。新年伊始,我省出台了《福建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开发区域实行不同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努力实现“人往沿海走、钱往山区拨,沿海发展产业,山区保护生态,发展飞地经济、促进山海互动”。省委、省政府提出,促进生态省战略深入实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加强水土保持,推进陆域、海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保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
八闽大地,从山区到沿海,地理位置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却都沿着实现生产发展、民生改善、生态良好这一路径,探索前行。
不讲生态保护,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中国石材城”南安石材企业有1500多家,年产值超过3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
但也曾一度饱受污染之痛。困境面前,南安选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做循环经济文章。一方面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石材产业,“吃干榨尽”每块石头,优化了当地环境,让企业受益,让百姓受惠。
不讲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不能长久。闽江正源建宁县明确绿色发展的道路,在产业发展上做起“减法”,近三年拒绝了28家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淘汰了7家污染企业和13条落后生产线,每年的木材砍伐指标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十几万立方米,下降到如今的五六千立方米;在农民增收上做“加法”,以烟叶、莲子、黄花梨、黄桃等为主的现代农业,大力延伸产业链,引进无污染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大大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种黄花梨的果农林德君有60多亩果园,年纯收入30万元以上。
生态建设首要是制度建设。如果没有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有效的激励机制,地方决策者仍有可能因盲目追求GDP而前功尽弃。
作为省会福州的后花园,永泰县从2010年开始探索建立乡镇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在发展、民生、安全等统一指标之外,设立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特色考核指标,杜绝了许多乡镇为了追求GDP盲目引进有污染的工业项目的可能性。
“正因为差异化考核,像我们这样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乡镇才能专心于为下游保护生态。”安溪县桃舟乡地处晋江源头,乡长王小鹏对桃舟乡的未来充满期待。在去往桃舟乡的路上,可以看到数幢精致的红顶欧式小屋外形的污水处理站。每天可处理100吨村民生活废水,确保母亲河的清澈。建污水处理站所需的数百万元经费,来自于晋江流域下游的生态补偿金。
生态文明建设,长期而艰巨。不少专家认为,我省河流众多,为了保护生态,许多上游地区失去了不少发展的机会,这就需要更加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确保这些地方“发展不落后、经济不吃亏”。推动绿色发展,经济发展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干部考核、发展评价如何建立“绿色导向”,破解诸多难点,有的初见成效,有的尚未真正破题,让百姓共享绿色福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2013-05-17安溪技改后“华丽转身” 让重工业也“绿”起来
- 2013-05-03安溪土地流转“生金产银” 规模经营获双赢
- 2013-05-03安溪何以“安溪” 转型发展三招齐出换绿水青山
- 2013-04-26增附加值 安溪工艺业转型迈向“大师时代”
- 2013-04-24传统与新兴齐发力 安溪首季三指标增幅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