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探秘惠女服饰起源 是唐时遗风还是疍民风情?

qz.fjsen.com 2013-07-26 10:37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贴背可防寒

观点四

同用“咸水腔”,惠女服饰似畲装

■依据:方言、发髻、衣着

■讲解人:张国琳(惠安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在去年,当我前往漳浦、云霄、龙海三县市考察之时,在与一位畲族居民的交谈中,其与惠东地区居民相似的口音,也就是民间俗称“咸水腔”,引起了我的注意,翻阅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在《崇武方言研究》,我找到了一段关于惠东的“咸水腔”的资料:其记录到闽南方言范围内还有漳浦(旧镇)和海南(文昌)两个地方,会使用此种发音的方言。

时间推移到唐宋时期,漳州的山区主要是畲族的聚居地,汉族仅居于沿海一带,但自明朝以后,漳州山区的居民,大多已认为自己归属于汉族。而从姓氏来看,学着傅衣凌曾在论文《元代畲姓考》中论述,元代闽粤赣边缘的畲族有50多个姓,但随着时代的推移,除了少数的姓氏,如钟、雷、蓝等仍为畲族,不少生活在闽南境内的姓氏已被并入了汉族中,但口口相传的方音,却一直保留下来。因此我也推测,也许在时代更替中,有不少的畲族后裔曾迁居到惠东地区,他们与当地人相互交流、融合的同时,也让自己所带来的畲族文化对当地人的生活、语言及着装服饰风格,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了口音上的相似可待考证外,从惠女的装扮上,亦可寻找到一些畲族装束的痕迹,在厦门大学郭志超教授所著的《闽台民族史辨》中《畲族和汉族的关系及其社会文化变迁》一文之四《服饰》中曾有介绍说,畲族妇女服饰是其民族风俗的集中象征,发饰则是服饰的重中之重,而在古代畲族中,椎髻垂缨则是妇女们发饰的一大基本特点。另外,徐望璋《畲妇》也曾谈及,“复髻筠筒缀石珠”,这种头饰也被称作“高妆”,与惠安女的高髻颇为类似。

另外,同为畲族聚居之地的潮州之地,亦可寻觅到一些与惠女服饰的关联。早在《永乐大典·潮州府》之“风俗形胜”引《三阳志》、《三阳图志》残文中,关于宋元时期的潮州风俗,曾留下一段简要而珍贵的记载为:“其弊俗未淳,与中州稍异者,妇女敞衣青盖,多游街陌。”虽然其中对于“敞衣青盖”的记载十分简略,但若以惠安女的装束为参照物,便不难发现文中所指“敞衣”即是敞开着的上衣或上衣短小而露出肌肤,而“青盖”则为蓝色或蓝黑色的盖头。而据《畲族简史》中记载,惠东女服饰与畲族大同小异,男女推髻洗足,衣尚青蓝色,头戴竹冠蒙布等。因此,我亦认为,泉州惠安女服饰可视为“敞衣青盖”的“活化石”。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