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惠女服饰起源 是唐时遗风还是疍民风情?

银裤链最多时达到了10股(陈英杰 摄)
风土民情影响论:地域文化造就别样服饰?
观点一
独特习俗,创造别样风情的服饰
■依据:衣着款式、纹样
■观点持有人:陈国华(《惠东居民族源再探》作者)
“长住娘家”婚俗又称“不落夫家”,是惠东地区承袭数代的一个习俗,而如布依族、苗族、藏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也同样沿用着这一习俗,由此也能发现惠东女长住娘家的风俗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坐家俗”、“不落家”、“哭嫁”有相似之处。
依照“长住娘家”的习俗,男女青年结婚时,新娘在结婚的第三天就必须回娘家长住,直到怀孕临产时才能回夫家长住。住娘家的时间至少有两三年,最长达20年以上。由于惠东地区存有这一个习俗,大部分惠东的女性,从出生到成年,甚至个别人到老年都居住在娘家,由此也促成当地形成了一个个由女性组成的小群体。
长久以来,惠东妇女所穿的衣服大多由手工制作的,而在群体性作用的影响下,加之本土居民具有较强的原创意识,“人多力量大”群体的创意智慧也因此产生。借此智慧的影响,一旦有新的衣服款式出现,或衣服出现新的颜色,这都会得到众多女性群体的共同审视,一家家的母女、姐妹们对服饰品头论足,潜移默化中也形成了较为相似的共同审美观。长久以往,妇女们在制作衣服中互相听取意见建议,保留精华,淘汰糟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惠女服饰的款式、颜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由此,才创造出了现今所看到的别具一格的惠女服饰造型。
同时,在惠东地区沿承的传统婚俗当中,女子结婚前要在门牙上镶上金牙或银牙。而这亦是由其祖先有着凿齿风俗演化而来,其在晋张华《博物志》中便有记载,“僚妇绳子既长,皆拔去上齿各一,以为身饰。”而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该风俗同样属于百越族的遗风。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消除拔牙的痛苦,传承中的拔牙凿齿风俗逐渐被镶牙所取代,而其因金与铜色彩相仿,镶牙被赋予“金口玉言”的美意,同时嵌镶的金牙也成为旧时惠安女装束中的一个小配饰,如今,在惠东地区,亦可看到许多妇女的口中仍镶着金色或银色的牙套。
除了独特的婚俗之外,如今在惠东,尤其在小岞、山霞、净峰、崇武等滨海地区,仍存有文身的习俗,而这也与惠女服饰有所关系。在过去,根据当地习俗,惠东女一般只文左手,在左手臂靠近手腕的内侧或虎口处,其所刺的文样由几组直线纵横构成菱形,线条末端是花瓣似的小圆圈。这种文身在年近七旬的老妇中经常出现,但若问到文身的缘由,多数老人答不出来。而在翻阅史书时,我了解到早在原始氏族社会中,文身便代表着图腾符号、血缘标记、祛病除灾等意义,其后被当做习俗传承下来,而后人们不再将图案文在皮肉上,反而将富有寓意的图案绣在所穿的衣服上,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品。由此,我也认为,惠女身上的文身与惠女服饰上纷繁多样的纹样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 2013-07-2580后惠女开客栈展示风土人情 推广家庭旅馆带动旅游
- 2013-05-18《惠女阿芳》亮相沙龙 通过漫画传承闽南文化
- 2012-10-28泉州多种元素惊艳文博会 吸引摄友镜头成焦点
- 2012-08-26惠女精神穿“新衣” 服饰变迁露肚脐意外成特色
- 2012-07-0520位惠女造林护林40余载 荒滩筑起“绿色长城”
- 2011-12-22老人收藏百年惠女服饰 从清末至今各个时期都有
- 2011-10-26崇武老裁缝钟情惠女服饰 入行40年传承民俗文化